人民日报翻车?表扬挂科14门的大学生成功考研,却被曝是拼爹逆袭

尉迟红 2024-05-18 05:32:42

文 尉迟红心

编辑 尉迟红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近期,西安科技大学的成绩修改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后虽然学校已经对涉事人员进行了处理,但对于涉嫌幕后操作的家长和学生却毫无提及,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不解。

众人好奇:这位学生的家长究竟拥有何等背景,竟然能够左右老师的决定?

与此同时,5月份又曝出另一起与西安科技大学的情形相似的事件,而不同的是这次的主角是一名在考试中全挂科的学生,不仅奇迹般地考上了研究生,还一度登上了人民日报。

然而,这个被捧为励志故事的背后,实则并非完全是学生个人的努力,而是靠他的爸爸。

事件回顾

最近,三峡大学一位名叫王汉源的学生的故事火了,还登上了人民日报。这位学生之前大学挂了14门课,后来硬是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

三峡大学介绍说,王汉源刚上大学的时候超有热情,但不久就被各种课和作业压得喘不过气,结果大二那年挂了好多课。

挂科之后,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辅导员和家人的帮助下,决定给自己来个大转变。他开始定计划、天天坚持学英语,还利用假期时间去参与科研活动。

没想到,一个假期的努力,不仅挽回了学分,还发表了两篇论文,成绩一下子蹭蹭往上涨。考研的时候,他更是拼命三郎,常常就打地铺在教室学习,最后以很不错的成绩,考上了研究生。

本来,这故事能成为励志的典范,但网络上却有各种质疑的声音。

有人说,王汉源能考上研究生,并非全靠个人努力,而可能有他老爸的影响。

他父亲王炎松是武汉大学知名的建筑学教授。有网友指出,王炎松曾因为王汉源考试成绩不好和考雅思不顺而耿耿于怀,影响了教学。

报导还说,王汉源高中时期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发表了论文,大学期间也常常与父亲共同发表科研成果。

而且,那些没写王炎松名字、只写了王汉源名字的论文,第一作者往往与王炎松关系不浅。

最后,对于王汉源的考研成绩,也有争议。

他报的是建筑学这一专业,而且是他父亲很有人脉的领域。网上传出的成绩单显示,他在外语和政治这两门得分是前五名中最低,但专业课得分却是最高。

既然这两门专业课中有很大主观评分的部分,不少人因此怀疑背后可能是王炎松运用关系才让儿子得到了高分。

网友看法

本来这件事情就有很多人不太相信,这下彻底暴露了之后,网上彻底炸开锅了。

很多人认为现在拼爹的现象让人气愤不已,这十分不公平,还有人感叹,连教育界最后这一片净土也被污染了,还有人认为挂科14门还没有被退学,这本身就有问题,总之,谴责声音一片。

“他毕业后,设计的楼房,桥梁会不会出事呢?”

“大二挂科14门,没被退学都不错了!本来不声不响了,别人还不知道,还好意思拿出来显摆,混了个华中的研究生!屁的逆袭!现在事情闹大了,知道头痛了吧?”

"伪君子确实比真小人招人恨"

"把普通人的路堵死了"

"看来最后一片净土也保不住了"

我觉得这位父亲,如果他确实利用了自身的影响力去为孩子修改成绩或者更容易考上研究生,这种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深远的。

这种行为摧毁了社会对教育公正的信任。家长利用特权去为孩子谋取不当优势,这对于那些努力学习、靠自己实力前进的学生是极大的打击。

对那些真正努力的学生来说也是极大的不公。此外,这样的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害的,让孩子认为不劳而获是可以接受的,不用努力也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我甚至在想如果这个王某学生在没有真实能力支撑的条件下获得学位,将来会带来什么后果。

在专业领域,他们的不足可能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在建筑行业,如果设计不合格,可能会有安全风险。

生命财产安全岌岌可危,后果不堪设想。

更严重的是,这样的事件,对于广大普通人来说,会感到极度不公和沮丧。

很多人辛辛苦苦遵守规则,结果却发现别人可以不劳而获,这无疑会削弱他们遵守规则的动力。

长此以往,社会的人才选拔机制就会受到质疑,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可能会被拒之门外。

我希望相关部门能对此类事件进行深入调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对这件事要一查到底,给予明正典刑,让公正重回人们心中。

同时,需要增强教育领域的监督和问责力度,让每一分分数都是公正得来的。

写在最后

我又去看了一下人民日报报道的这篇文章,很遗憾,人民日报已经删除了之前表扬王某的文章,这也侧面的似乎坐实了王某拼爹这件事。

我觉得这件事儿给教育领域敲响了警钟,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

为了保护那些踏踏实实、努力奋斗的学子们的利益,以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各界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展现自己、成就自己。

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一个转折点,让大家都意识到,真正的实力和努力是不可替代的。



0 阅读:2

尉迟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