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在玉溪丨江川:以铜器传技艺之巧,承生活之美

玉溪文旅 2024-05-23 21:26:12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灼灼铜器,工艺精美,承载中华先民智慧结晶。江川铜器制作技艺,至今约有600多年历史。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前,临湖一带就盛产铜等金属。

文化润物,劳作之巧。江川因水而名,因水而生,文化若水,滋润万物,铜器的兴起与江川的渔文化有关,渔民们长期打渔劳作,靠岸筑炉而烹,因材而用,铜器因受热均匀、散热慢,导热性和耐用性好而深受人们喜爱,其中最受人喜欢的当属可以满足渔民高温快煮、低温慢煮生活需求的铜锅。湖中渔夫捕鱼,湖岸渔妇收网、拾鱼,孩子在湖边撒欢,火炉上炊烟袅袅……勤劳的人民在实践中凝结劳作之巧。

手作传承,铜匠之巧。江川制铜作坊主要分布在前卫镇渔村、新河咀一带。其中铜器制作坊仅新河咀就有89家,渔村有10家。江川铜器制作技艺是省级非遗传承项目,铜器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1人。在捶打中传承,在技艺中成器。走进渔村,你就能听见手艺人捶打铜器的声音,传承人手手相教,口口相传,手作之拙,也是铜匠之巧,铜器上捶打出的精美花纹,是手艺人技艺的见证。

“一把壶做几个月,别看这个壶小,越小越费工耗时。”铜器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陆培兴说,一件精美的铜器需经过熔铜、注模、打坨、定型、淬火、修容等多个步骤。记得上次探访培兴铜器工艺坊时,陆培兴的食指和拇指处血泡已被磨破了皮,定睛一看新伤口旁边还有几处不知什么时候已结痂的疤痕。从形到精再到巧,手艺人在时光中用器物传承文化,用双手守护技艺之巧。

一方食事,承生活暖意。以铜器之名,行生活之暖,金黄色的铜器是一桌佳宴暖色氛围的营造者,连烹煮的食物都被赋予了一层暖意,食客们内心的幸福感、归属感随炊烟而生。

四海茶香,载雅韵空间。“高山流水觅知音”“闲坐摇扇一壶茶”,时光缓缓,约三两好友,铜壶煮茶,茶叶在铜壶里翻滚,铜壶与茶在时间、空间上的碰撞,品尝铜壶煮茶独有韵味。

幸福生活在江川,江川以铜器传技艺之巧,承生活之美。

通讯员 普梦媛 文/图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王楚云

审核 李元

终审 张敏

0 阅读:6

玉溪文旅

简介:发布玉溪市文化和旅游相关资讯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