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迎泽区:和美乡村绘新景

太原日报 2024-05-15 08:40:27

迎泽区董家庄村森栖小镇景色秀美。张澍宏 摄

东山腹地,满目苍翠。走进董家庄村,村头巷尾整洁有序,青石路面别具乡韵,农家院子幽静雅致……目之所及,恰是一幅美在青山绿水间的田园画卷。

近年来,迎泽区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围绕文化名村、红色乡村和特色产业聚集村,布局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村企“联姻” 携手振兴

缘山房是董家庄村的一处“艺术庭院”。院内清雅古朴,一个个精美的盆景置于院落,将茅草遮蔽下的茶歇台围于其中,成为乡村田园的一道风景。沿屋后山坡小路而上,站于屋顶,鸟鸣山幽,山峦相拥,董家庄之美,尽收眼底。

十年间,这里的变化令人惊叹。曾经灰尘满天的采石地,如今山色秀美的新农村。一车车运走碎石,在石头上打坑,填土种树,董家庄人持续不懈修复生态,愣是让满目疮痍的山体变得绿意盎然。

看中了东山生态的持续改善,更看中了董家庄人的这股子韧劲儿,山西东林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董家庄村企“联姻”,共同打造了生态休闲田园综合体项目——森栖小镇。

“‘五一’假日期间,我们的58间客房全部满房,一房难求。”森栖小镇项目负责人苗雨介绍,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体验非遗文化、品尝特色美食,可以徜徉山水间,感受城郊野趣,与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

山头上,3年前种下的一大片果树林即将于今秋迎来首批采摘游人。“我们流转了村里的350亩土地,种了苹果、梨、樱桃等水果,荒山头很快就成了采摘乐园。”苗雨说。

推动生态修复、提供就业岗位、壮大集体经济……村企合作,不仅通过分红让村民获得了收益,也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随着董家庄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家乐、民宿、采摘、露营、研学等农旅融合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

“软硬”兼施 美丽提速

提到孟家井村,许多人最先想起的是孟家井瓷窑遗址。孟家井是历史上著名的北方窑都,瓷窑文化既是村子发展的“法宝”,更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依托。

去年9月,孟家井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工。这是一次对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项目内容紧紧围绕村民的日常出行、生活便利等展开。“以前村里居住条件较差,环境也不好,现在院落、厕所、天然气和上下水都改造好了,生活在村里很方便、很舒心。”村民闫连喜说。

“正在建设的是二期工程。这两天,全村的路灯都安装完毕了,正在对支路和小道进行地砖铺设。”孟家井村党总支书记陈王锁介绍,除了污水处理、绿化美化、道路护坡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外,村里的建设还围绕着瓷窑文化展开。

正在建设的陶瓷艺术博物馆是孟家井村倾力打造的“文化名片”。这是一座类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收藏、展示孟家井窑各个历史时期陶瓷艺术品的专门场所,也将成为“美育推广的课堂、陶艺研学的学堂”。

“不仅有陶瓷艺术博物馆,村里还会建瓷窑生态公园。我们要用特有的瓷窑文化凝结乡愁。”陈王锁说。

像孟家井村一样,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迎泽区投入近亿元,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户道路、供排水、电网等基础设施。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丰富发展内涵,增加乡村“颜值”,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

夯实“家底” 兴业强村

在东山地区,柳沟村的石磨豆腐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人们几十年来口口相传的美味儿。东山地区目前还没有成规模的豆腐生产厂家,瞅准了这一商机,柳沟村石磨豆腐坊开始建设。建成后,不仅可以提供岗位,还可以带动农业种植。

在沟北村,当地利用山地丘陵光照充足,适宜杂粮种植的优势,建设食品加工作坊、榨油坊;捐子村则利用山区地形,建设越野摩托车丛林穿越项目,有效盘活村内闲置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助力农民增收。

以“并州饭店智慧央厨配送基地”落地为契机,迎泽区推动该项目与东祁家山、观家峪等村集体签订合作协议,打造“中央厨房+冷热链配送+农产品种养”的综合服务产业链。同时,开展订单式种植、养殖,扩大就地消化农产品渠道,持续发力培育壮大雪绒花牛奶鸡蛋、东祁小杂粮等特色农村产业。

迎泽区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持续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通过项目有效实施,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来源更加广泛,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迎泽区将继续深挖中心城区优势资源,让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让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走好城乡一体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迎泽路径。记者 王 勇 太原日报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