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的错误,造成了巴勒斯坦的苦难,中国当年的劝告他没有听

文史达观 2024-05-23 14:22:02

近日,巴以冲突的战火愈演愈烈,停火协议谈崩,战争局面难以平息。

虽然以色列在美国的援助下,对巴勒斯坦进行着持续的高强度的破坏,但巴勒斯坦人的强烈反击,使得以色列也难以有所推进。

尤其是,巴勒斯坦民众采取地道战和游击战战术后,使得以色列一直处于被动的防御状态。

其实,历史上巴以这样的冲突已不在少数,可以说贯穿在很多人的一生记忆之中。

曾记得有一名记者采访一名巴勒斯坦少年的画面,面对记者的询问,长大之后想做什么的问题时,当时巴勒斯坦少年的回答让人陷入了深思。

那名少年并没有像大家所想的那样,说出所谓的要努力长大成为一名士兵,保护祖国之类的话,而是非常干脆的回答道,“根本就无法长大”。

这是多么扎心的回答啊!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巴以冲突之频繁,几乎贯穿在了整个历史之中。

现如今,在巴以冲突的战火下,巴勒斯坦的民众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而经济实力和国际综合实力较强的以色列,在美国背后的加持下,所受的苦难要比巴勒斯坦民众少的多。

宏观上看,战争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巴勒斯坦的经济发展,导致民众生活水平的急速下降,甚至很多人连最基础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时时还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尤其是女人和孩子,在以色列每一次入侵时,都是最先受到迫害的,场面之惨烈,让人十分揪心。

还有一个画面,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小孩儿坐在废墟之中,大声的哭喊着,身边是父母的尸体,路人匆忙而慌乱的逃窜,无一人过问和搭理。

想想这孩子的未来,真是令人心生怜悯,也许不久也会湮灭在炮火之中,也许会饿死。

而这样一幕幕的场景,绝不是个例,而几乎每天都在巴勒斯坦上演着。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也许看过了太多这样的画面,人们已经将痛苦变成了麻木。

这一切罪恶,都归结于巴以冲突的战火。如果要究其根源,一方面源于以色列的贪婪,另一方面也在于当年“阿拉法特”的错误做法。

国民英雄“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全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是巴勒斯坦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巴勒斯坦国总统。

阿拉法特出生于耶路撒冷,少年时期即参与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活动。

1950年,他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当选为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主席。毕业后,进入埃及军事学院学习,并参与了埃及和以色列的军事冲突。

1969年,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开始领导巴勒斯坦人民进行反抗以色列的武装斗争。

阿拉法特一直致力于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1993年,他与以色列签署了《奥斯陆协议》,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进程奠定了基础,并因此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声望,被誉为巴勒斯坦的“国父”。

但即使如此,阿拉法特依旧犯下了很多错误,其中有两个重大的错误,更是造成了巴勒斯坦如今的诸多苦难和当前丝毫没有停息的“巴以冲突”。

阿拉法特的“两大错误”

1、错过建国机会

阿拉法特年轻时期,领导着巴勒斯坦人民与以色列开展了长期的斗争。虽然他在抵抗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激进的行为也引发了后续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在阿拉法特的领导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巴勒斯坦人民反抗以色列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斗争的深入,阿拉法特的激进策略开始引起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应该先建立巴勒斯坦国家,拥有一个合理、正当的政权,再以此为基础与以色列进行和平谈判。

1964年,周总理针对这一问题,还曾给阿拉法特提出过以下建议:

“不要太过于激进的应对以色列,应该先组织建立巴勒斯坦国家,拥有合理正当的政权之后,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在周公看来,阿拉法特过激的行为,势必会扩大矛盾,且当时巴勒斯坦还没有建国,既没有合法性,也得不到联合国的支持。

由此,周公建议尽可能地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与以色列的争端。而后尽全力先建国,以此为基础寻求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然而,当时的阿拉法特深受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对以色列的仇恨和愤怒使他难以冷静下来。

他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军事斗争才能赢得巴勒斯坦的独立和解放。

因此,他并没有完全接受周公的建议,继续以激进的态度领导着巴勒斯坦的斗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勒斯坦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其影响力逐渐扩大。

而巴勒斯坦则因为缺乏一个统一的政权和有效的组织,难以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足够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阿拉法特的激进策略开始暴露出其局限性。

当法塔赫最终上台执政时,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需要继续与以色列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也需要应对国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法塔赫的治理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而关于巴勒斯坦国家的建立问题,也由于阿拉法特的激进策略而一再推迟。

再往后,许多阿拉伯国家担心巴勒斯坦的激进政策会破坏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局势,开始更加排斥巴勒斯坦的合法性。

直到1988年,巴勒斯坦才正式宣布建立国家,但此时以色列已经远超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更没有能力和力量与以色列进行抗衡。

2、阿拉法特手段过于残忍

年轻时的阿拉法特,是一位军事与政治才能并存的杰出领袖。他的英勇与智谋使他能够带领巴勒斯坦民族走向独立与解放的道路。

而阿拉法特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手段过于残忍”,一方面这一缺点助其登上了总统的宝座,但也为他的政治生涯埋下了隐患。

相关文献记载显示,当年周总理曾提醒阿拉法特说,“治理国家要抱着仁慈的态度”。

虽然要有必要的强硬手段,但是同时也要保持着文明,公平,这样才是一国领导人应该具有的最大特点。

然而,阿拉法特当年过于自信,并未将周公的忠告放在心上。

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激进路线,将个人的怒火与仇恨发泄到了无辜的民众身上。

他甚至公然劫持了以色列、德国等四国的飞机,将300多名乘客囚禁起来。这种卑劣的行径,不仅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人道主义精神,也极大地损害了巴勒斯坦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这还没完,阿拉法特还曾在一次运动会期间,对以色列的运动员进行了非法杀害。当时他的这一做法,直接震惊了世界,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的重新审视。

正因阿拉法特过于激进的行动和残忍卑劣的手段,最后使得巴勒斯坦国家背上了“恐怖分子”的恶名。

正因如此,到了如今巴勒斯坦在整个国际社会还显得孤立无助。本次巴以冲突中,要不是中俄两大国的坚持和力挺,巴勒斯坦极有可能面临更大的灾难。

而巴勒斯坦如今遭遇的一切苦难,都与当年阿拉法特的行为和做法不无关系。

历史虽已过去,结果却还在影响。令人心痛的背后,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

读者们,关于“历史上的阿拉法特”,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14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