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国民党人,一人指点蒋介石退守台湾,一人建议毛主席先夺台湾

世界名人的过去 2024-02-12 01:32:2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胜不出川,败不离湾”。

传言这是一向迷信的蒋介石让算命先生做出的预言。

大意是,抗战胜利后不要离开四川,迁回南京,打了败仗之后不要离开台湾。

这8字箴言,一直以来被传得神乎其神,版本也层出不穷,但到底只是民间传说。

但可以确认的,他败退台湾的确是一位高人的指点。

巧的是,蒋介石得到指点的同时,毛主席也曾收到建议,先夺台湾,以断蒋介石后路。

这两位高人到底是谁?

他们又是如何判断出台湾之关键?

蒋介石的选择

1949年12月10日,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西南大地。

穷途末路的蒋介石,带着60余万国民党残余兵力、价值5亿的黄金和无数珍贵字画文物,匆匆从四川飞往台湾。

中国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少有人知的是,尘埃落定之前,台湾并非蒋介石的首选之地。

随着国民党军失去战场的主动权,国民党政府很早就把去路提上了议程。

当时,宋美龄就提出组建流亡政府,逃往瑞士、美国等西方国家。

她想着,反正自己有金山银山和人脉关系。

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就是在英国成立的“自由法国”,养精蓄锐然后一举光复法国吗?

不过此提议是最先被否决的。

毕竟,历史证明,西方国家向来崇尚武力征服。

他们或许可以接纳国民党政府,但绝不会无脑收容几十万大军。

此路不通,蒋介石还有别的两个选择,分别是:川渝、海南。

川渝,抗战的大后方,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资源充足且地形险要。

其北有秦岭,南有横断山脉,东有三峡,易守难攻。

抗日战争期间,大西南就顽强抵抗住了日军的进攻。

即使在1949年渡江战役后,国民党也坚守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大西南。

而选择海南岛,则是因为远离大陆,有着天然的海峡天堑。

并且,当时解放军还没有成系统的海、空军和渡海舰艇。

不得不承认,登陆作战零经验,要想打过去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如此看来,这两处似乎都是不错的固守之地,可蒋介石依然拿不定主意。

事实上,老蒋当时最烦的就是西南军阀。

这些人显然是仗着大西南的优势,对他阳奉阴违。

不管是红军时期,还是解放战争,西南地区始终没有真正成为蒋介石的势力范围。

如今,国民党势力削弱,这帮势利眼,很难保证不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到时候,或许不用等我军出手,他们便会土崩瓦解。

这也是为什么,蒋介石最后守西南,也仅仅象征性派胡宗南去主持大局。

他就没指望真正守得住。

事实也如他所料,云南、四川的军阀一个比一个积极起义。

他们要么是趁火打劫想当“土皇帝”,要么是早已被我军政策和信念折服,主动助力统一全国进程。

再看海南岛,面积不大,除了海洋资源外,其余资源贫瘠,养活军队都困难。

而且,琼州海峡的宽度,始终让蒋介石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天下之大,难道就没有国民党容身之处了吗?

就在蒋介石忧心之际,一位“高人”出现了。

他就是张其昀。

其一席话便让蒋介石看向了台湾……

张其昀力荐退守台湾

张其昀,1901年生于浙江宁波鄞县,有着“台湾文化之父”的称号。

其曾任台湾教育部长、在台湾大力推行“党化教育”闻名。

此人师从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

最早的时候,他也算是个人格独立的知识分子,一心开拓地理学领域,还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

可惜,在抗战时期,张其昀经朋友引荐,认识了蒋介石。

或许是两人身为老乡,借着这个由头,老蒋没说几句,就成功说动张其昀。

1947年,张其昀当选“国大”代表。

这也就意味着,他彻底投身国民党,成为蒋介石的幕僚。

在蒋介石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正是他助老蒋,下定了退守台湾的决心。

其实,蒋介石大概在1948年就开始把台湾纳入退路之列考虑。

他第一次踏上台湾是在1946年抗战胜利之后。

虽然台湾荒僻,但是一片没有任何政党开发的土地。

发现这一亮点,蒋介石马上下令,要重视建设台湾,使之成为“全国模范省”。

1948年,蒋介石在东北、华北、华中接连失利。

他在日记中分析,如今不得不将“反共根据地”建立于东南沿海。

这年12月,蒋介石又有两个大动作,一方面决定修建金门、马祖要塞,另一方面把心腹陈诚调任台湾省主席。

种种举动足见他对台湾的重视。

更何况,和前面提到的海南岛比起来,台湾岛资源更丰富,地盘更大,距离大陆也更远。

既然如此,他为何迟迟犹豫不决?

一方面国民党内官员大多更倾向大西南。

另一方面,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离了大陆,到一个岛上,那还能算“正统”吗?

在众人眼里,台湾的确是个好去处,但却不是上上策。

而张其昀却旗帜鲜明地提出,台湾就是国民政府最好的去处。

紧接着,他分别从地理、人文的角度阐述了理由。

首先,台湾地处中国东南,亚热带、热带气候,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军队需求。

其次,台湾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巧妙,既远离大陆,确保解放军至少在几十年内都无法跨海登陆。

国民党在这里可以获得较长的喘息时间,才能更好养精蓄锐,实现“反攻”。

同时,台湾又没有和大陆完全割裂,金门、妈祖等岛屿仍在福建省的行政范围内。

更重要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本就在求助美国。

而台湾扼守西太平洋航道的咽喉,与美国战略又息息相关。

台湾海峡更是足够宽广,能让美军舰队直接介入。

有他们帮助防卫,台湾岛将固若金汤,比四川、海南都更加安全。

再者,台湾岛曾被日军占据多年,有现成的工业基础,国民党搞建设也能事半功倍。

听君一席话,蒋介石豁然开朗,这才下定了决心,东撤台湾。

然而,蒋介石不知道的是,在他为撤离台湾做准备时,有人写信给毛主席:一定要先夺台湾,断蒋后路。

这个人还是他的老部下杨杰。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毛主席又是作何回应的?

杨杰提议先行攻台

杨杰是我党的老朋友,但也曾是蒋介石麾下一员虎将。

可以说,北伐战争发期间,蒋介石能荡平地方割据、一统大业,此人居功至伟。

但也正是在此期间,他与我党人士建立了革命友谊。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杨杰是第一批站出来反对的。

奈何,早已被权力蒙蔽双眼的老蒋根本不听,还在三年后组织了对我军第一次“围剿”。

得知这个消息后,杨杰彻底失望,离开部队,最终却沦为一枚“弃子”。

不仅如此,他与蒋介石对待抗日的分歧更是激烈。

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杨杰却坚持先行抗日。

胳膊扭不过大腿,杨杰一气之下辞官远走欧洲,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才回到国内。

当时,杨杰结合在欧洲的考察,提出了很多实用的计划,但都没能得到蒋介石的采纳。

心灰意冷之下,他愈发强烈地转向我党,为统战奔走呼号。

在此期间,其撰写了大量军事理论著作,一边批判蒋介石独裁统治,一边呼吁联合抗日。

解放战争开始后,杨杰多次拒绝蒋介石抛来的“橄榄枝”。

老蒋一怒之下,派特务24小时监视杨杰。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在积极联系各路爱国人士,宣传我党政策,又痛批国民党政府之腐败。

就在蒋介石节节败退之际,其敏锐地察觉到国民党可能退守的大方向。

于是,杨杰想方设法给毛主席去信一封,建议先行攻克台湾,彻底断绝蒋介石的后路,再攻打大西北、大西南也不迟。

从后来者的角度看,不得不说杨杰眼光毒辣,一针见血。

然而,同样作为优秀战略家的毛主席,为何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呢?

其实,毛主席收到信后,不仅夸赞了杨杰,还加密了这封信件列,对攻打台湾非常重视。

1949年6月,他老人家还专门给粟裕发电文,准备着手解放台湾。

可惜,摆在我们眼前的难题的是,解放军在陆地上勇猛无匹,却不会渡海登陆作战。

我们没有海、空军,连一只船舰、一架飞机都没有。

当时,解放军只能现学现打。

结果就是在同年10月的解放金门战役中,登岛的9000余战士全军覆没。

吸取教训后,我们明白了解放台湾需要海空军配合,也需要真正学会登陆战,不然就是送人头。

幸运的是,解决办法是有的。

前者,我们可以向苏联老大哥寻求空军支援,后者我们可以在实战中磨练

1950年5月,解放军大规模渡海作战,成功解放了海南岛。

经此一战,我军士气大振,粟裕准备顺势发起50万大军的攻台大作战。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朝鲜战争爆发了。

苏联为了逼中国入朝作战,不肯提供空军,支援攻台。

再加上美军的强势介入和在中国东北边境的无故挑衅,我们也不可能坐视朝鲜覆灭,唇亡齿寒。

解放台湾的计划就此搁置。

等到志愿军1953年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也遗憾错失了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

至此,随着蒋家势力的衰落、“台独势力”的崛起和美国三番五次的插足,解放台湾愈加困难。

后记

据毛主席卫士说,从朝鲜战争后,主席每年都要到海边,眺望南方。

解放台湾成为他以及无数将领的终生遗憾。

为何内战结束,我们的军队仍叫解放军?

那是因为台湾还没有解放。

如今的台海风起云涌,局势因赖德清的上台更加复杂严峻。

但中国不会放弃统一,解放军也不会放弃解放台湾,那一日终将到来,也注定会来!

参考资料

杨天石.蒋介石当年为何选择了台湾[J].领导文萃,2010,(17):52-55.

5 阅读:3129

世界名人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