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粟裕逝世,妻子为完成粟裕遗愿上下奔波,几乎没人给她搭把手

达洁谈过去 2024-05-21 09:59:36

1994年12月25日,《追忆粟裕同志》一文正式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发表。

这篇文章不仅肯定了粟裕的丰功伟绩,还特别指出:

“粟裕同志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了错误批判,这是一个历史错误……这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尽管中央军委为粟裕平了反,但是,这份平反实在是来得太迟了……

一、冤屈源头、工作难做

谈及粟裕遭受的错误批判,就不得不提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一事,此事也是粟裕蒙受冤屈的源头。

1954年9月,国务院国防部正式成立,彭德怀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不久之后,粟裕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参谋部总长。

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央军事指挥系统还比较混乱,新成立的国防部几乎不负责任何工作,军事工作依然由中央军委主管,彭德怀也是以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参与领导军事工作。

粟裕出任总参谋长之初,毛主席曾给粟裕下达过指示:

“一周或者一个月来我这一次,将总参谋部的文件呈给我。”

由于彭德怀奉命主管中央军委工作,粟裕就想将呈报给毛主席的文件交给彭德怀,让彭德怀转呈给毛主席,可是彭德怀发脾气说:

“给主席的文件,你自己送,还让我当通信员干什么?”

粟裕本是出于尊重彭德怀的好心,却没想到受到彭德怀的训斥,粟裕只能像以前一样,直接将文件呈报给毛主席。

然而,即便是这样,粟裕仍旧受到了彭德怀的训斥,一次,彭德怀找来粟裕说:

“你呈报给主席的文件,事先为什么不先给我看?刚才主席问我对文件有什么看法,我没办法回答,挨了主席的批评。”

彭德怀的训斥,让粟裕感到非常委屈,粟裕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工作,竟然在办公室内偷偷流下了眼泪,这一幕恰巧被进来送文件的张震看见。

粟裕擦了擦眼泪,对张震说明了一切,然后询问张震说:

“到底哪些文件该报给毛主席,哪些文件该报给彭总啊?彭总没有明确,我很为难啊。”

粟裕的工作不好做,不仅在这一件小事上,国防部成立以后,彭德怀为了体现国防部的职责,要求重要文件须以国防部的名义发出。

可是彭德怀并没有作明确规定,这导致粟裕常常因为文件署名受到批评,彭德怀时而说:“这种大事,怎么不用国防部的名义?”时而又说:“屁大点事,还用国防部的名义。”

二、遭受批判、心怀坦荡

国防部和中央军委的关系很复杂,总参谋部的同志都很为难,就建议粟裕向中央反映情况,请求中央进一步明确两个机构的职责。

原本这是军队现代化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可是到了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有人借此指责粟裕是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

随着批判的扩大化,粟裕又因1957年会见索科洛夫斯基一事,被冠上“告洋状”和“里通外国”的罪名。

高压之下,粟裕无法作出解释,只能被迫连续作了八次检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扬言要把粟裕“斗臭”。

粟裕遭受批判以后,他的历史功绩也被否定,甚至就连粟裕口述的文章都成了“罪状”,粟裕就此成了“登高跌重”的典型。

关于粟裕被整的原因,《人民日报》的记者曾给出一番惊人的言论:

“毛主席欣赏粟裕的军事才能,经常绕过彭德怀直接给粟裕布置工作,粟裕与彭德怀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第二次作检讨时,毛主席曾为他说情,陈毅领会毛主席意思,带头支持粟裕的检讨,可惜还是没有保住粟裕,粟裕最终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尽管粟裕遭受了错误批判,但是他始终秉持坦荡的心胸,1959年,庐山会议结束后,有人建议粟裕为自己正名,粟裕反驳说:

“我有几十年的革命经历,我相信这足以为我自己正名,决不会利用党内的风波……”

奈何粟裕有风光霁月之心,可是平反之路却不是一蹴而就的,粟裕的平反之路异常艰辛,整整历时36年,直到去世,粟裕都没有等到属于自己的清白。

三、粟裕逝世、临终遗愿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邓小平开始着手为历史冤假错案平反,粟裕在叶剑英的建议下,向党中央递交了申诉报告。

然而,就在案情审理逐步开展时,粟裕却在1984年2月初离世,能征善战的大将含冤离世,粟裕的身上多了一丝悲情色彩。

粟裕去世后,妻子楚青准备按照粟裕生前留下的遗嘱,将粟裕的骨灰撒到他生前战斗的过的地方,早在1980年时,粟裕就对楚青说:

“我死了以后,不办追悼会,也不开遗体告别仪式,将我的骨灰撒到我战斗过的省份,我要永远与战友们在一起。”

关于粟裕的身后事,楚青希望能够在南京完成,因为南京是粟裕解放的,而且流经多省的长江也流经南京,最关键的是,南京军区有一大批粟裕的属下,有利于办理粟裕的后事。

楚青抵达南京后,粟裕的老部下王必成带人前往迎接,期间,楚青向王必成提出了要在南京为后事的请求。

王必成信誓旦旦地说:“既然是老首长的愿望,我一定尽力实现。”

说完,王必成还邀请楚青留在南京多住一些日子,楚青为了等王必成的回复,就答允了王必成的邀请。

楚青在南京住了几天后,迟迟得不到王必成的回复,于是就找到王必成询问缘由,王必成回复说:

“这件事本来不难办,可是军区副司令员向守志从中阻挠,他也在老首长手下工作过,不知道为了什么。”

原来,彼时的粟裕还没有被平反,向守志认为在南京办理后事不妥当,在随后的会议上,向守志特意借王必成迎接楚青一事作了点名批评,得知一切的楚青只能失落地离开南京。

在此后十年时间里,楚青一边为粟裕编写回忆录,一边为粟裕平反而奔波,1994年12月7日,楚青终于等到了曙光。

中央办公厅主任曾庆红致电告诉楚青:“中央已经审批了为粟裕同志平反的文章,你要保重身体。”

挂断电话的拿一刻,楚青哭得泣不成声……

1 阅读:24

达洁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