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内著名的第30海岸炮台(德国称呼是马克西姆 高尔基1号)实际上源自日俄战争后沙俄开启的海防要塞现代化项目,在1912年就已经开工。由于苏俄内战和经济凋敝,直到1928年才恢复施工,1936年最后完工。苏联对原沙俄施工图纸进行了修改,最终完工后的炮台建在塞港北部阿尔卡达尔高地的西坡上,充分利用地形特点,使得炮台的大部分都被山体和土壤所覆盖。炮台装备两座射程42千米的双联装52倍口径305mm装甲炮塔,并且有406mm的装甲保护,还配套有装甲观测塔和10米测距仪。地下部分由2层高的指挥中心、掩蔽部、弹药库、宿舍、通信中心、仓库等组成,有3-4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防护和支撑,炮台主体尺寸达130×50米,还有分布在周边的6个观测站,以及3个连级高炮阵地,4个高射机枪阵地,和5个碉堡化的对陆重机枪阵地,构成完善的对空对陆防御网络。
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和苏军的溃败,德军第11集团军逼近塞瓦斯托波尔。第30海岸炮台以其威力大射程远的主炮火力支撑着北部防御的两个筑垒地域:阿兰奇和杜万科伊,同时还拦在德军沿着别尔别克河谷突向塞港北部的路上,因此位置十分重要。在11月初的德军攻势中,该炮台发射炮弹517发,打击了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队形,后方集结地,火车站和补给点等目标,有力挫败了德军的第一次攻势。
但根据炮台的上级的指挥机关:黑海舰队岸防指挥部第一独立炮兵师的记录,这些射击多数不够精确,而且有乱射的嫌疑,极大地消耗了炮管寿命。此后这些大口径火炮的射击就严格了起来,非必要不开火,只能在危机时刻或者对高价值目标才能开火,而且需要上级指挥机关批准。此外为了更加精确的射击,还为炮台设置了20个观测点,引导火炮射击。同时还调集陆军一个师和海军步兵一个旅构筑野战防御工事,保护炮台和附近道路。
在12月份的德军第二次攻势中,德国第22步兵师(就是原来参加低地国家和克里特岛机降的那个部队)的4个营在一个罗马尼亚摩托化团和12辆德军突击炮的支援下一路打到距离炮台300米处,危机时刻炮台对突进的德军进行了目视平射,一阵硝烟过后进攻的轴心国坦克“消失了”[二哈]接着海军步兵发起反击,将幸存德军赶回了出发阵地。
在两个月的激战中30号炮台发射了1238发炮弹,尽管过半数射击是半装药射击,但也早就超过了身管寿命。为此在42年1月,苏军维修人员和技术员于夜间全体出动,花费16个夜晚为4门主炮更换了新的炮管(而操作手册上写的是要更换全部炮管需要60天,而每根炮管重达50吨)考虑到前线距离炮台很近,而且苏军缺少设备,这个速度已经是奇迹了。此时的炮台据统计已经累计打掉轴心国17辆突击炮,一辆火车,300辆其他车辆,8个炮兵连,极大振奋了苏军士气。
1942年6月,曼施坦因调集1300门野战炮和720门火箭炮/攻城重炮,对塞港发起了长达5天的连续炮击,为总攻做准备。为了对付这座炮台,德军调集了十几个炮兵营连,基本涵盖了现役的所有口径火炮:88-105-150-170-210-240-280-305-350-420-600-800mm,特别是2门600mm卡尔自行重迫击炮(发射的2.2吨混凝土破坏弹可以击穿3.5米混凝土层,或者450mm装甲,由于初速慢弹道弯曲,可以目击弹丸飞来的苏军给它起名叫行李箱)和一门800mm多拉超重型铁道炮,准备用钢铁风暴砸毁这座炮台。多拉虽然威力巨大,但准头欠佳,并没有对炮台造成巨大破坏(她的主要目标是苏军北部防线的地下弹药库和其他拦路堡垒);反而是卡尔的炮弹于6月6日砸毁了一号炮塔的部分装甲和旋转机构,使得它只能以一门炮应战,而二号炮塔也在第二天被卡尔打坏了一门炮,整个炮台由此火力减半。据统计197发射向炮台的卡尔炮弹中40%都是哑弹,其中有一枚还被苏军抢回去做了研究。卡尔的发射阵地其实离苏军很近,甚至前沿的苏军都能看见德军开火时的炮口焰和激起的尘土,但德军的反斜面阵地和苏军孱弱的炮兵和空军使得苏军无力反制,只能眼睁睁看着炮弹飞过来。
德国空军也配合陆军全力出击,用600架次空袭来对付炮台,投下了大量重磅炸弹,但并未对要塞主体造成损害(空军还吹牛说是它们打掉了二号炮塔[笑哈哈][二哈])
尽管炮击和轰炸未能摧毁炮台,但却将周围的工事一扫而光。德军出动1个满员步兵团和3个满员战斗工兵营,经过10天的激烈战斗压倒了缺兵少弹的苏军的抵抗,于6月17日终于包围了炮台。此时的炮台弹药已经耗尽,内外通信也已经中断,保卫者算上炮手也只剩250人。305mm重炮据说只能通过直接全装药发射药包的方式用炮口冲击波压制冲上来的德军战斗工兵。由于德军工兵摸上来爆破了二号炮塔,炮台指挥官乔治 亚历山大于21日下令摧毁所有装备和设备,分三组进行突围,但第一组76人全军倒在了德军机枪下,他所在的第二组从指挥中心下水道突围,但于25日被德军发现、打散,他负伤被俘,随后被德军报复性枪决。第三组失去联系后困守炮台内部,依托坚固工事,在没电没水没食物的条件下与冲进来的德军进行逐屋争夺。德军工兵采用灌汽油点火、定向爆破、扔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喷等方式,直到26日才完全占领炮台。整个炮台战前原有的1000名保卫者中,德国人只抓住了40个重伤员。
德国人经过考察,认为这座炮台是工程学的杰作。它的战斗延缓了塞瓦斯托波尔的陷落达6个月之久。
二战结束后这座炮台被重新修复,换装了甘古特级战列舰波尔塔瓦号上拆下来的2座三联装305mm主炮塔,以及雷达等电子设备,继续服役到1958年,至今已经变成了景点
图1-2是要塞平面图和305mm炮塔刨面图;图3是正在开火的305mm炮塔;图4是逼近二号主炮塔的德军战斗工兵;图5-6是战后德国空军拍摄的炮台照片,可见被摧毁的炮塔和遍地弹坑,也可见整个炮台的结构;图7-10是德军拍摄的被摧毁的两座炮塔,以及德军的合影。图7近景处是一枚卡尔迫击炮哑弹[二哈][二哈];图1115是德军拍摄的炮台部分建筑,包括主出入口,通信中心、机枪碉堡、10米测距仪,可见坚固的强化混凝土结构;图16和18是德军拍摄的炮塔特写,可见炮管上被弹片划出的痕迹,中间的图17是胜利者曼施坦因,他因为攻克塞瓦斯托波尔最终成为陆军元帅。但再过一年半他可就笑不出来了[喵喵]
vendeodda
铮铮铁骨[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