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进攻不利,作战科长批评团长蛮干,团长问:你说怎么打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5-10 21:14:4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莒县攻城战的筹备

1944年11月,滨海军区的指挥部里光线昏暗,墙上的地图被标记得密密麻麻。司令员陈士榘和政委唐亮正坐在房间一角的桌旁,面前堆放着各种军事报告和地图,气氛严肃。他们正在讨论攻打莒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是对抗日军的关键一步。在一次详尽的战略讨论后,他们决定正式下达命令,让作战科开始拟定具体的攻城计划。

作战科长石一宸接到指令后,立刻行动起来。他首先召集了作战科的所有参谋,包括几位资深的战术分析师和几名年轻的作战助理。他们围坐在作战室的大桌旁,每人面前都摊开了笔记本和地图,开始分析莒县的地形和日军的防守布局。

石一宸拿出一幅详细的莒县地图,指出了几个关键的日军防御点,包括县城的北门和南门,以及周围的几个小村庄,这些都是可能的突破口。他提议利用当地的地形优势,如山丘和河流,来隐蔽部队的移动,减少直接冲突的可能。

在制定具体行动计划时,石一宸强调了与地方力量的合作重要性。他指派几名参谋前往附近的村庄,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力量联系,计划共同行动。这些地方力量不仅熟悉地形,还可以提供食物和临时的住宿,为军区部队的潜伏和休整提供便利。

随着行动计划的逐步成熟,作战科的成员们加班加点,赶制作战细节。他们详细规划了每个单位的行进路线、时间表和任务。每个参谋都被分配了具体的责任区,必须确保自己负责的部分详尽无误。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作战科的办公室几乎24小时有人值守。白天,参谋们根据最新的侦查报告调整计划;夜晚,石一宸则审阅每个细节,确保没有遗漏。他们还设计了多个备选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行动计划最终成形,是一份涵盖了详细军事策略和充分利用地方协助的复杂方案。石一宸将这份计划递交给陈士榘和唐亮审阅。两位高级官员对这份计划的全面性和细致程度表示赞许,认为它展现了对当前战场情况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行动的周密考虑。

武装起义与初战不利

1944年11月14日清晨,莫正民部队在拂晓前开始集结,密切配合滨海军区部队的行动,共同对莒县发起了突袭。天刚破晓,两支力量迅速进入了县城,意图通过突然袭击迅速控制关键点,切断日军的指挥和后勤线。

莫正民部队负责突破南门,而军区部队则负责北门和周边地区的进攻。这场行动原本计划在日出前迅速完成,以免日军有充足时间组织有效反击。然而,莫正民部队在接近南门时遭遇了日军的机枪火力,导致进攻受阻。

与此同时,军区部队在北门的进攻也遭遇了困难。他们原计划快速控制北门,然后向城中心推进,但日军的抵抗异常顽强。尤其是在小围子地区,日军利用这一地理要害,建立了坚固的防御阵地,部署了重机枪和小规模的炮兵阵地,形成了一个难以突破的防御网。

老6团1营作为主攻部队,接到命令对小围子进行强攻。他们第一波攻击计划在清晨进行,希望利用天色昏暗和日军未完全进入战备状态的时刻突破防线。然而,由于地形复杂且敌军火力强大,第一波攻击很快遭受了重创,前进的队伍被迫撤回重组。

接着,老6团1营在上午又进行了两次攻击尝试,每次都试图从不同的方向绕过日军的主防线,寻找防守空隙。但日军的反应迅速且准确,他们的火力覆盖密集,使得每一次攻击都以失败告终。

到了下午,老6团1营的指挥官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决定:继续攻击还是暂时撤退重整。经过几次攻击,营内的伤亡已经相当严重,士气也受到了影响。考虑到再次进攻的风险和代价,指挥官决定暂时撤回,重新评估战场情况和调整策略。

这时,莫正民部的其他单位和军区的其它部队仍在城内其他地区与日军交战,但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整体战斗陷入了僵持状态,双方都在等待一个突破点。

作战科长的战场观察与决策

石一宸作为作战科长,对每一次战斗的成败都负有直接责任。在接到前线的伤亡报告后,他决定亲自前往战场,了解实际的战况。他带上必要的装备,由几名随从保护,快速前往小围子附近的前线。到达后,他目睹了战斗留下的痕迹,包括被弹片破坏的建筑和炮弹开挖的坑洞。周围散落着士兵的遗体,有的还在血泊中,这一幕让他感到极其沉重。

沿着战线前进,石一宸观察到日军的工事构造异常坚固,他们利用自然地形优势,建立了多层防御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军区部队的攻势。日军的机枪巢和炮位都设置在视野开阔的位置,可以有效地控制战场的关键区域。这种防御的严密程度和策略布局,给石一宸提供了重新审视战术的直接动因。

回到指挥部后,石一宸立刻召集了一次紧急的军事会议。会议室里聚集了参与小围子攻击的各营营长及高级参谋。气氛紧张,每个人都在等待作战科长的分析和指示。石一宸直接展示了前线的照片和地图,指出了当前攻势的不足。他强调,单纯的正面攻击在敌人坚固的防御面前效果甚微,已造成不必要的大量伤亡。

在会议上,石一宸直言不讳地批评了现有的战术:“我们怎能只是盲目地发动进攻,牺牲了那么多宝贵的生命?”他的话引起了团长的不满,团长反问道:“那你有什么更好的计划?”石一宸随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术方案——通过坑道作业和内部爆破来突破敌防。

他详细解释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利用夜间和地形的掩护,秘密挖掘坑道直至敌方阵地下方,然后使用爆破手段在敌阵地造成突然的混乱和缺口,接着主力部队迅速冲入缺口,实施包围和清剿。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直接接触战的伤亡,同时增加突袭的效果。

团长听完石一宸的分析和提议后,经过短暂的考虑,认识到这确实是一种减少伤亡和可能取得突破的有效方法。他同意将这一提议上报给军区高层。当天下午,石一宸的坑道作业计划被递交至军区首长那里,经过审议,首长们认同了这一战术的创新性和潜在效果,很快便批准了这一方案的执行。

坑道作业与日军的增援

随着石一宸的坑道作业计划获得批准,莒中县委迅速行动起来,调动了大量的煤矿工人和必要的工程设备前往前线。这些煤矿工人拥有丰富的地下作业经验,对于即将进行的坑道挖掘作业至关重要。他们被紧急集结到一个临时设立的指挥中心,接受了简短的军事训练和作业指导,随后分组开始了紧张的挖掘工作。

石一宸监督了坑道的初始布局和挖掘进程。挖掘地点被选在距离日军防线不远的位置,通过自然地形如小丘和树林的掩护,尽可能隐蔽作业场地。为了保证安全,同时避免日军的侦察,所有作业均在夜间进行。煤矿工人们分成若干小组,利用他们日常作业中使用的工具,如手推车和铁锹,进行地下挖掘。

这项工作虽然隐蔽但进展缓慢,因为要确保坑道的稳固和安全,避免在敌方的炮火或步兵巡逻中被发现。与此同时,日军也不断加强了对莒县的控制,增援部队在长野旅团长的带领下,试图进一步加固在莒县的防御,并计划清剿周边的抗日力量。

长野旅团长意识到莒县的战略重要性,决定加强城内外的防御工事,并派遣小队在城周进行巡逻,以防任何形式的突袭。日军的增援部队通过铁路和公路快速调动,部署到了莒县的关键位置,企图构筑一个坚不可摧的防御圈。

然而,正当日军增援部队准备对莒县进行更为严密的封锁时,石一宸接到了高级指挥部的新命令,指示他根据当前战局调整战术。鉴于日军防线的加强和增援部队的到来,持续的直接攻击已不再可行。石一宸决定转变策略,从直接强攻转为围困日军,切断他们的补给线,迫使敌军在资源耗尽下陷入被动。

这一策略的转变迅速传达给了所有参战单位。军区部队开始在莒县周围布置阻断日军补给的伏击圈,同时密切监视可能的补给路线。他们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设置伏兵,准备拦截任何试图突破封锁线的日军单位。

围困收效与战争的残酷

随着封锁的持续进行,莒县内的日军开始感受到资源短缺的压力。日军指挥官试图通过内部调配解决粮食和水源的紧缺,但随着围困时间的延长,这种内部资源再分配远远无法满足所有士兵的基本生存需求。城内的水井和食品储备迅速减少,而外部的任何补给尝试都被周围的军区部队成功阻截。

由于资源极度匮乏,日军士兵的体力和士气逐渐下降。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饥饿和缺水开始在日军中造成严重后果。据统计,不到两周的时间内,至少有50名日军士兵因为极端的饥饿和相关疾病而丧生。这些士兵大多死于缺乏营养和身体虚弱导致的并发症,其悲惨的状况是战争残酷性的直接体现。

与此同时,石一宸和他的指挥团队继续监控战局的变化,并准备进行最后的攻势。他们通过地下坑道和其他秘密渠道搜集关于日军动态的情报,这些情报显示日军的防御已经开始出现裂痕,许多日军士兵由于饥饿和疾病已无力进行有效抵抗。

最终,随着日军在莒县的生存状况变得越来越糟糕,日军指挥官意识到继续抵抗将导致更多无谓的牺牲。在一次激烈的内部讨论后,日军指挥部决定向军区部队提出投降条件。投降谈判很快展开,双方就日军的无条件投降达成了一致。

参考资料:

来自 朱其风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鲁将军传[M]. 1987

5 阅读:2198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