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麦克阿瑟8: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自我自负,同时又有能力、有背景

巴巴维维 2024-05-03 09:39:45
【人物篇】麦克阿瑟8: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自我自负,同时又有能力、有背景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麦克阿瑟就一直很压抑。原因也不复杂,理想跟现实差距太大,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处在金字塔顶尖的位置,可实际上他还差着好几层。

美国的战略定位是“先欧后亚”。基本的逻辑假设是打败了日本未必就一定打败德国,而打败了德国就一定能打败日本(意大利不作解释)。所以无论是兵力、装备都应以欧洲战场为主,太平洋地区则守住底线——遏制日军扩张,守住澳大利亚、珍珠港,确保美澳防线的畅通。

其实美国民众对这项战略原则是反对的。是谁将美国拖入战争?美国的仇敌是谁?很显然是日本人。在一项民意调查中,“先欧后亚”政策的支持率仅有25%

美军高层对“欧洲优先”也存在巨大争议,尤其是过度遵循这条原则导致太平洋上险象环生时,拍桌子、发牢骚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不过大部分高级将领还是守住了底线,比如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和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都能顾全大局。但麦克阿瑟无法理解,他恨不得马上打回菲律宾去。于是乎国内舆论开始攻击罗斯福,认为他不适合担任武装力量最高司令,应该把更专业、更有能力的人安排回华盛顿,担任总统在战争事务上的助手。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麦克阿瑟,他有资历、有能力,还有无人比拟的声望。

不仅如此,共和党内部很多人希望麦克阿瑟可以站出来竞选1944年总统。麦克阿瑟本有意参选,但初期的地方预选结果表明,支持他的担任总统的人并不多,所以他也只能放弃这个打算。

既然左右不了华盛顿,那能在太平洋一言九鼎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战场看成一个整体(它本来就是个整体,只不过为了平衡陆海军的关系,才不得不划出一个西南太平洋战区交给陆军将领),那么南太平洋则是双方的正面战线。日本陆军和海军都在这里集结了重兵,即便南下受阻后,也不断地向这里投入更多的力量。

麦克阿瑟起初提出把太平洋地区所有陆海空军都交给他指挥,然后他会沿着自己当年撤退的路线再打回去。

海军提出了反对意见。西太平洋的地形有利于防守,从南至北的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东印度群岛、菲律宾群岛,直到日本列岛,如同一条锁链,把海洋捆在一起、彼此呼应。美军在这里无法发挥海空优势,一旦沿着这条路线反攻,伤亡数字将是不可承受的。

相比于战场正面(南线),侧翼(中太平洋地区)的情况要好得多。那里岛屿分布稀疏,日军无法构筑完整的防线,更有利于美国海军实施机动。所以海军高层都主张从中太平洋出击,直捣日军的核心防御圈,切断日本本土和南洋产油区的联系,最总彻底将日本人击败。

麦克阿瑟发现自己也斗不过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几位大佬。海军完全站在他的对立面,陆军出身的马歇尔也没有坚定站在他这一边。

他会屈服吗?当然不会。

1943年11月,太平洋舰队在中太平洋地区实施“电流行动”,将反攻的第一个目标锁定在吉尔伯特群岛。当海军陆战队在塔拉瓦岛遭遇重大损失后(伤亡3000多人),美国媒体立即把尼米兹和海军陆战队指挥官霍兰德·史密斯形容成“屠夫”。那些阵亡士兵的家属声泪俱下控诉前线指挥官的无能。

“一地鸡毛”过后,罗斯福亲自出面平息了舆论,并坚定支持尼米兹继续打下去。

在国内处处碰钉子的麦克阿瑟还没走完霉运。1943年底,澳大利亚总理柯廷突然给他发去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自从澳大利亚部队接受你的指挥后,您与我国之间从来没有任何书面依据。现在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形势业已改观,我们认为有把澳大利亚部队撤回的必要。”

麦克阿瑟收到这份电报非常震惊,他指挥的地面部队大部分都是澳军,而且这些部队很多都经历过战争洗礼,作战经验丰富,如果失去了这些部队,他就啥也别想干了。

柯廷为何突然发难呢?原来他是受到了冷落。

1943年10月至11月,他先后到访英国和美国。在美国访问期间,他受邀参加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但他只是列席,直到会议结束也没有得到正式发言的机会。美国人的傲慢激怒了柯廷,他认为有必要敲打一下盟友,所以就对麦克阿瑟下手了。

此时麦克阿瑟正在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他立即复电柯廷,邀请后者与自己在布里斯班一叙。在耐心地听完柯廷发了一通牢骚后,两个人重修于好,麦克阿瑟又急匆匆地返回了前线。

虽然盟军在南太平洋不是主攻方向,但麦克阿瑟和哈尔西还是打得有声有色。1943年12月26日,从瓜岛撤下来并完成整补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新不列颠岛西端的格洛斯特角登陆,

日军在该岛的防御中心在东面的拉包尔,所以美军很快就站稳了脚根。

在战场的另一侧,哈尔西指挥的第3舰队及所属两栖部队同样避实击虚。1943年11月,由海军陆战队第3师和陆军第37步兵师组成的第1两栖军在布干维尔岛的托罗基纳角登陆。并在第5航空队的支援下,迅速向岛上集结了1.4万人和6000吨装备、弹药。

日军在布干维尔岛的布因和肖特兰拥有4万守军。为了确保布干维尔岛这座桥头堡,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也派出两支舰队向这里增援。

其中由大森仙太郎少将指挥的、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舰队与梅里尔指挥的美军第39特混舰队在登陆海域爆发传统海战。一名海军水手记录了11月1日夜发生的战斗:“8英寸口径炮弹的齐射激起海中巨浪,落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我们往日本军舰前方发射照明弹,好让驱逐舰用鱼雷攻击敌方。那就像黑暗中在你面前放了一盏耀眼的灯。光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我们军舰上大炮的声音震耳欲聋。”

经过激战,日军1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被击沉,放弃了炮击登陆场的计划。美军两艘军舰受损,但没有沉没。

日军另一支同样由巡洋舰和驱逐舰(日军的航母已经全部撤回本土,准备重新整编)由栗田健男中将指挥,从特鲁克出发于11月4日抵达拉包尔以北海域。哈尔西手上有一支航母特混舰队,包括重型航母“萨拉托加”号和轻型航母“普林斯顿”号。在11月5日的海战中,97架美军舰载机实施了一场屠杀,栗田健男一下子损失了7艘巡洋舰。

一个星期后,从中太平洋(斯普鲁恩斯指挥的第5舰队)赶来增援的三艘航母对拉包尔港实施空袭。日军起飞超过100架战机应敌。双方在夜里很快演变成一场混战,美军凭借新型雷达在交火中占据优势。天亮后,日军损失飞机41架,而美军航母几乎毫发无伤。此战后,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评价说:“1943年11月在拉包尔进行的战斗,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航母攻击海军基地的是否过于冒险的纷争”。

对这次战斗做出反省的还包括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古贺峰一。他下令海军全部撤离拉包尔,返回特鲁克群岛。

至此,拉包尔成了一座孤立的海上堡垒。自12月起,肯尼的第5航空队以及米切尔的所罗门群岛航空队开始对拉包尔狂轰滥炸。古贺峰一试图从空中支援拉包尔,双方就像在瓜岛一样,把一台绞肉机搬到了拉包尔的上空。

守在拉包尔的日本陆军已经准备好抗击美军从地面的进攻。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被孤立了,但他们没打算撤退或是投降,只是盼望着跟美军决一死战,最好能拉上更多敌人陪着自己一块死。日军拼命地加固工事,完善复杂的地下掩体和隧道,并被备足了长期坚守的弹药和粮食。

可他们就是等不来美军。战后,一名亲历者坦言:“我们痛恨‘蛙跳战术’,因为它挫败了我们的荣誉感。但我们也尊重这个战术,理解其中的智慧。日军更喜欢德国式的进攻,但美军总是冲进我方薄弱的地点,将我们吞没,就像海水要淹没一条船,会最先找容易进水的地方”

盟军在南太平洋的确打得很聪明。在布干维尔岛和拉包尔,日本人最终没有等来盟军的进攻,他们苦等近两年后,于1945年8月向盟军投降。

1944年1月27日,尼米兹在珍珠港举行了太平洋地区高级指挥官会议。麦克阿瑟派出参谋长萨瑟兰、航空兵司令肯尼和海军司令金凯德出席;哈尔西则派来了自己的参谋长卡尼。在珍珠港的太平洋战区众多高级将领和重要参谋也悉数出席。

这次会议的议题是讨论美军向马里亚纳群岛发动新一轮进攻的行动方案。令尼米兹失望的是,除了自己的新任参谋长麦克莫里斯,与会者都反对这次行动。太平洋战区航空兵司令托马斯担心日军会从硫磺岛、父岛等基地发动空袭;金凯德认为马里亚纳群岛缺乏良好的天然港口;太平洋战区后勤司令科尔霍恩更直截了当,他建议从南太平洋的新几内亚发动进攻,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后勤的压力。

肯尼直接质疑进攻马里亚纳群岛的必要性。这次行动本是陆军航空兵司令部提出的,理由是美军远程轰炸机可以从马利亚纳群岛起飞,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

肯尼对自己的空军同行提出这样的方案很不以为然。B-29轰炸机在这么远的距离执行空袭任务,没有任何一种战斗机可以担任护航任务。这样一来轰炸机就只得在高空投弹,那它的效果必然很差。他戏称这样的轰炸顶多算是一场“特技表演”。

尼米兹对进攻马利亚纳群岛也有些犹豫不决。因美军在塔瓦拉岛战役遭遇重大伤亡,美国国内舆论对太平洋战区的指责声音刚刚平息。跟塔瓦拉岛相比,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提尼安岛和塞班岛都有日军重兵防守,而且拥有更复杂的地形和更坚固的工事,战斗造成的伤亡一定更大。

最终尼米兹做出了他在二战期间最糟糕的表态。他口头同意从新几内亚向北进攻的路线,并把这个意见写进会议备忘录,呈送给华盛顿参谋长联席会议。

当萨瑟兰把这个消息传给麦克阿瑟后,后者兴奋异常,他没想到自己的“对手”这么容易屈服了。麦克阿瑟立即致电马歇尔,把自己雄心勃勃的计划和安排通知给自己的上司——太平洋地区海军主力置于自己的指挥之下,由哈尔西担任自己的海军司令;空军要调给自己B-29轰炸机。他还颇有政治家的考量,建议英国海军也向太平洋战区投入一支舰队,但前提是交给他指挥。

然而麦克阿瑟高兴得太早了。海军的老大不是尼米兹,而是待在华盛顿的欧内斯特·金。金先是给尼米兹发去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批评他的表态已经超出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确定的作战方针。随后欧内斯特·金又以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名义重申了1944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任务——

1944年4月,南太平洋地区发起霍兰迪亚战役,彻底突破日军在南线的防御锁链;

1944年6月,中太平洋地区进攻马里亚纳群岛,攻入日本所谓的“绝对防御圈”;

1944年9月,中太平洋地区进攻帕劳群岛;

11月,两路美军合力进攻棉兰老岛。

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很清楚这样的安排会激怒麦克阿瑟,所以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发出后,他就决定赴西太平洋战区巡查,并借机安抚一下他并不喜欢、但又不得不打交道的部下。

麦克阿瑟并不买马歇尔的账,当后者来到澳大利亚时,他就跑到前线去了,把接待陆军老大的任务交给了空军司令肯尼。直到马歇尔要离开时,他才跟对方见了一面。

马歇尔是有备而来,他听完麦克阿瑟的牢骚后,对其讲了两点。其一是必须执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决定,从新几内亚岛东部向西进攻,彻底消除日后北上的隐患。其二是他告诉麦克阿瑟“参谋长联席会议还没有就从哪条路线进攻东京做出决定”。

马歇尔离开后不久,罗斯福也在公开讲话中说:“陆军参谋长在南太平洋之行与麦克阿瑟之间的会谈,将使日本人在不久的将来听到大量坏消息。”

美国首脑和美军高层为何如此在意麦克阿瑟的情绪呢?

马歇尔虽然不喜欢麦克阿瑟,而且两个人旧怨很深。但在陆海军之间的纷争中,两个人属于陆军阵营。马歇尔不愿意看到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一家独大,所以他会一面坚守底线,一面寻找各种机会削弱海军的影响力。

罗斯福的目的也有些灰暗。他虽然没有表态,但心里已经决定寻求第四次连任。他本人是民主党,麦克阿瑟是共和党。如果想要成功连任,不仅要消除党内的纷争,还得尽可能拉拢像麦克阿瑟这样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人物。

麦克阿瑟似乎品出了味道,于是南太平洋上提前开始了新一轮行动。

1944年2月23日夜,空军司令肯尼给麦克阿瑟送来了侦察机在白天刚刚拍摄的照片,上面显示拉包尔以北的洛斯内格罗斯岛上机场荒凉,日军兵营里的晾衣绳上没有一件衣服。麦克阿瑟当即决定向那里发动突袭,彻底关闭拉包尔合围圈。

2月24日,“不死鸟”号轻巡洋舰从布里斯班启航,三天后它搭载麦克阿瑟等人从新几内亚岛的米恩港出发。1944年2月29日,美军第5骑兵侦察分队突然登岛,两个小时后占领该岛机场。

当天下午4时,麦克阿瑟冒着暴雨亲自登上该岛。他见到指挥官蔡斯将军,后者给他指指不远处的一片丛林说:“几分钟前,我们刚在那里打死一名日军狙击手。”

麦克阿瑟在岛上停留了一段时间,还亲自跑到最前沿给立功的官兵颁发奖章。随后他返回“不死鸟”号,命令后续部队抓紧向洛斯内格罗斯岛增援。

此战日军伤亡4000余人,美军伤亡1500余人,是麦克阿瑟在二战期间指挥的最出色的一战。

3月12日,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了麦克阿瑟提交的新作战计划。心情舒畅的麦克阿瑟于3月底重新编组西南太平洋战区地面部队战斗序列,除克鲁格的第6集团军,艾奇尔伯格将出任新成立的第8集团军司令。

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布里斯班,迎接即将到访的太平洋战区司令尼米兹。

这是两个人自战争爆发以来的首次会晤,海军司令获得了比马歇尔还要高的接待规格,麦克阿瑟亲自到机场迎接,还在当晚举行了盛大的宴会为尼米兹接风洗尘。

尼米兹此行是受麦克阿瑟的邀请,后者制定的新作战方案需要海军出动航母编队助战。尼米兹临行前和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已经提前商议好,在西南太平洋战区行动时,第58特混舰队将担任海上支援任务。他还同意给金凯德的第7舰队划拨8艘轻型航母,以供日后反攻中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作战。

当然两个人没有彻底消除分歧,在谈到反攻方向上,麦克阿瑟坚持北上,而尼米兹则认为西南太平洋战区部队应该绕过菲律宾群岛,与中太平洋部队一道进攻湾湾。

3月30日,肯尼出动311架作战飞机对新几内亚岛中部的威瓦克和艾塔佩实施空袭。在随后几天的连续打击中,日军仅飞机就损失了400架。

4月18日,当4万守军已经严阵以待时,盟军则向西跃进800公里,突然在荷兰迪亚要塞登陆。由于进攻太突然,日军在滩头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麦克阿瑟于当天两次换乘登陆艇,在一大群记者的簇拥下上岸。

返回自己的旗舰后,麦克阿瑟将前线的克鲁格和艾奇尔伯格找来。几个人在“纳什维尔”号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庆功会,没有香槟酒,麦克阿瑟从一个巨大的冰柜里拿出巧克力苏打冰激凌,与两位部下分享了盛夏里的清凉。艾奇尔伯格也不客气,几口就吃光了自己的那一份。麦克阿瑟把自己一口没动的那一份又递到了艾奇尔伯格的面前。

荷兰迪亚是日军在新几内亚岛上最重要的后勤补给基地。盟军攻占这里后,又回过身来向艾塔佩和威瓦克岛实施进攻。日军第18军司令安达二十三被迫撤往内陆丛林。他和他的残部在1945年8月向盟军投降。

7月,盟军向新几内亚岛西端的鸟头半岛实施进攻。当月底,第8集团军攻占与菲律宾仅一水之隔的桑萨波。

下一步只要能够说服华盛顿,他就可以打回菲律宾了。

0 阅读:46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