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师商榷“头孢+酒”,在理论上不死人吗?》
刚刚看了李清晨老师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脱口秀演员杨波真的错了么?》,
我觉得有必要商榷下。
1,用双硫仑自杀,也很难成功。
单用双硫仑来自杀,的确很难成功。怎么着也要“双硫仑+酒精摄入”。
双硫仑抑制了酒精代谢,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这的确会增加死亡风险。至于会不会如吃毒药那般,吃一个死一个,那的确很难。
但乙醛蓄积增加风险,是确定的。至于要确定死亡风险的多寡,那的确没有一个定论。这只是增加风险,而不是必然。
就如,站在马路中间=自杀吗?
站在马路中间也不见得“有一个死一个”。但站在马路中中间,会不会增加出车祸死亡的风险。可不可以是一种自杀选择方式?
就如吸烟会增加肺癌的风险,但高强度吸烟多年,也只有10%-20%的人得肺癌呀。
我们能说“吸烟导致肺癌是错的”吗?
2,目前的研究,确定的是: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有一部分在化学结构上是在其母核 7-氨基头孢烷酸环的 3位上有共同特点的 N-甲基硫代四唑基团( MTT) ,与双硫仑有
相同的双硫结构,其与辅酶Ⅰ竞争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中心,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当然,就抑制能力来说,跟双硫仑本身是有差距。但是核心不在于抑制能力,而在于酒精摄入量的多寡,以及乙醛的蓄积量。因为其危害性是乙醛,而不是比较抑制能力。
根据目前的研究认为,由于基因的因素,部分中国人更容易有乙醛蓄积(比率约40%,南方汉人更常见)。这是因为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活性存在差异。
虽然头孢类药物的抑制能力不能跟双硫仑对比。但在基因+高酒精摄入下,头孢类药物引起双硫仑反应是很自然的。
3,多说下,引起双硫仑反应的药物,未必一定要有“类双硫仑结构”。甲硝唑就是例子。
甲硝唑本身不影响人体肝脏的酒精代谢,但它也一样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因为甲硝唑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即令其转化为含乙醇脱氢酶的厌氧菌,加速了乙醛的合成,这从而引起了双硫仑样反应。
至于会不会死亡,还是那句话,增加了风险≠必然死亡。但死亡概率是增加的。
很多人可能会辩解,这核心还是酒精摄入,而不是头孢类药物。
不错,核心的确是酒精摄入,尤其是酒精量的多寡。而头孢类药物不过是一个“催化剂效应”,它让酒精的风险进一步增高了。
但是,我们能说:“头孢+酒”,在理论上不死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