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儿童大脑功能的20个方法凡是那些表现优异的孩子,都不仅限于数学能力方面,还包

皓皓谈育儿 2024-02-22 21:35:12

提升儿童大脑功能的20个方法

凡是那些表现优异的孩子,都不仅限于数学能力方面,还包括语文能力、外语能力、体育能力等,而本质上都是大脑操作系统的功能,那就是理解力。

我们家长做哪些事情能帮助提升孩子的理解力和潜力呢?

1.场景提问

向孩子提问时,问题必须与当前场景中能够看到的事物有关,不能是视线之外的事物,也不能是前一天见到过的事物。当孩子听到问题后,如果没有表情,或者有一点儿发愣,那么你就要进入自问自答的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具象思维建设方式,能够培育孩子的具象场景的意识,通过听到大人的提问,结合眼前的场景来理解,再进一步听到大人的自言自语,孩子的大脑便得到了一次重要的视觉照射,如果植物新生的叶子第一次被阳光照射一样。

2.点滴交谈

与孩子交谈的点滴就像雨露一般,过程中应使用孩子熟悉的词汇,但语句结构要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跟孩子说:“你看到燕子飞得很低的时候,就要早一点儿回家,很快就会下大雨了。”这就是一个复杂句式,三个句子三件事,之间有关系。孩子听到这样的句子,或许会有疑问,或许会沉默,那都是消化的过程。这样的句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将前后关联起来,延长思维的长度。

3.视线持平

与孩子交谈时,如果交谈回合可能会超过3次,就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才可以继续交谈。对孩子来说,这种状态下的交谈节省了抬头看你的动作环节,就能够专注地听你说的话,同时也学会了与人交谈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是真正对孩子的尊重,也是缓解孩子大脑焦虑、恐慌感的最好方式。同时还能够培育孩子语言、听力与视力协同工作的能力。

4.自由选择

这一条原则是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游戏活动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由孩子来决定玩什么、玩的过程以及玩的规则,提出后,大人要配合。大人最重要的做法就是一听到孩子说要玩什么游戏,就记录下来,包括玩法叫什么、用什么工具、有什么规律等,都非常重要,这是培育儿童自我兴趣形成的绝佳时机。

5.维持进程

参与孩子的活动时,如果你看到孩子正在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话,不要打断,也不要追问,而是观察,找到他最需要你帮助的地方,比如扶着积木,或者帮他找到他正想找的形状,总之要以自然的状态介入其中,不要打断孩子已经呈现出来的做事进程和状态,这是保护儿童宝贵的专注力、注意力和脑力的做法。

6.交谈已知

任何话题的交谈,最开始的三句话中必须有孩子已知的内容,包括已知的词汇、已知的事情、已知的人物。从这些已知的信息展开,才能与孩子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现有认知相吻合,孩子参与随后的交谈内容才能更加自如。而且从已知的信息展开,展开的过程才是稳健的、扎实的。

7.无压力示范

很多父母热衷于教孩子,遗憾的是,9岁以前的孩子如果没有主动要学习的心态,任何外来的“教”都不会让他真正主动用大脑皮层,而是用脑垂体、海马体以及杏仁核的功能来应付,这三个部位都在小脑附近,原本是用来应付与生存有关的技能学习的大脑区域,是被动接受外来信号刺激的部位,而不是主动的。孩子如果将其发展为惯性本能,那么长大后也会从内心深处排斥学习任务。

“无压力示范”就是找机会给孩子展示一些内容,而这个“机会”就是当孩子关注什么事情,喜欢什么游戏的时候,从孩子主动要去做的事情中找到与你想要“教”的内容吻合的部分。

8.从心认同

父母对孩子自己做出的行为、参与的活动要认同,并鼓励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想法。要鼓励具体的行为,强调过程,而不要为最终的结果表现出兴奋或失望。

比如孩子参与活动时专注地神情、投入的状态,这是应该鼓励的,这种对过程的鼓励和欣赏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认同。有时候真正的参与、真正的开心才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有价值,并渐渐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愿望,哪怕有些愿望是幻想或者是天方夜谭,都应该留给孩子去自己发现。建立孩子的自信,不是父母说上百遍“你要自信”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靠对孩子主动参与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认同,以及孩子在参与活动时开心和快乐的表现。

9.心想应变

培育孩子形成“心想”的状态。所谓“心想”就是自言自语地将自己的想法或心愿说出来,比如“明天我要实现的一个愿望就是早晨看到日出”,或者“吃到一个豆沙包”,或者“8点准时出门”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目标,要培养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观察这个想法实现后孩子的表现,或者为孩子庆祝:“太好了,你实现了昨天你说出的心愿”。

当心里所想的事情变为现实后,这件事情会渐渐出现变化,于是心愿也会随之渐渐复杂、多样起来,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孩子就体验了“心有所愿—行为落实—如愿以偿”的过程。这是潜能型儿童所具有的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心愿达成方式。

10.时间布局结构化

在给孩子安排活动时:学习活动、运动、自由疯玩、去游乐场、积木活动、手指活动、棋盘活动等都需要照顾到。父母应该有结构地安排,全面培育儿童大脑多种功能。

11. 行为命名

观察孩子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并对这些行为命名。

比如,“这个动作叫做‘拳脚展开式’,这个图形叫做‘快乐蓝天’等。命名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数学里涉及大量对数量、符号、概念的认识,从具象到抽象,都可以通过这个命名思维来培养。

12. 赞许过程

对孩子说:“你画画的时候非常专注,眼睛紧紧地盯着,真的很投入。”

而不是说:“你画得真好看,画得真像。”

尽量把鼓励和肯定的落脚点放到过程中的细节上。

讨论过程的细节,不要讨论结果的成败。

13. 结果开放

棋牌类游戏有一个特点:有明确结果,有输赢。但对儿童大脑更有建设作用的,是没有确定性结果的活动。

让孩子关注过程,全身心体验过程中的快乐、开心,而不是分精力、耗情绪对付结果、输赢。

多带孩子进行没有输赢、结果开放的活动。

14.捕捉数感火花

注意观察孩子自主行为中数感方面的表现,比如将盒子里的东西一个又一个地拿出来,又放回去,将玩具一一有序地排列好。

这些带有固化性质的行为动作都意味着孩子大脑中数感的发育。有了这类行为,就可以开展相关内容的活动了,用于激发和巩固孩子已经开始发育的大脑的对应功能。

15.思考示范

在孩子面前经常给自己设计角色、场景,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内容:遇到问题后我们大人怎么思考,包括次序、范围、权衡时的依据等。

这个行为坚持一年,不仅孩子思考能力会提升,作文能力都能大幅度提高,这是实实在在的大脑操作系统的建设方式。

16.游戏布局

棋盘类游戏要提前布局,从简单到复杂。棋类游戏培育儿童的规则意识、面对输赢时的心态,以及下棋过程中,长思维链条的形成过程。

在下棋对抗的过程中,小到战术的运用、对方心理的变化以及自己情绪的变化,大到战略布局的构建、方向策略上的坚持等,这些思维模式在未来的人生中都能用得上。

17.顺应倍增

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顺应他的热情,引入更多延伸内容,适当提高语速和词汇难度,匹配孩子兴奋的大脑状态。

当孩子开始出现懈怠、注意力减弱时,同样也要顺应,休息暂停。

不要违背大脑发育规律,大脑已经进入懈怠抗拒模式时,“刻苦”“勤奋”“坚持”这类所谓的“鸡汤励志模式”,最终都可能会事与愿违,导致厌学。

18.情景交谈

培养儿童智力发展,切忌说教。指责、批评、约束、命令之类的语言,父母一说,孩子大脑中的发动机立刻就关闭了,然后进入抵抗、难过、糊弄的心理状态。

尽量使用“情景交谈”:讲故事。将孩子的情感带入故事中,他更容易得到明确的认识。

19.数感激发

孩子2岁时就能表现出数感痕迹了。

如果借此开启一些数感活动,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数感方面的游戏,就能够随着大脑中数感功能的发育而植入其中。

20.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有3个含义。

1. 手边所有材料,即使两根筷子、一张桌子,都可以引申学习很多知识。

2.针对孩子“这块材料”的实际情况,设计活动、学习内容。这个大家都懂。

3.优化自己这个“材料”。该看书看书,该学习学习,跟孩子一起进步。

——《妈妈教的数学》

0 阅读:59
皓皓谈育儿

皓皓谈育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