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用药经验集】中医外治的处方用药经验(二)

王世杰的备忘录 2024-02-19 10:25:44
【崔公让中药外治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疮疡外洗方】疮疡外洗方是崔公让教授立足于“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的基础上, 总结近50年来的用药经验而形成的治疗下肢静脉溃疡的有效方剂。药用:白矾60g, 石榴皮60g, 黄柏30g, 椿根皮30g, 艾叶30g。方中白矾为君, 性燥酸涩, 善收湿止痒, 化腐敛疮。现代研究表明, 白矾有强烈的凝固蛋白的作用, 可在疮疡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低浓度 (1%~5%) 有收敛、消炎、防腐、促收口作用, 为疮疡常用外洗之品。石榴皮酸涩收敛, 为臣药, 《医学正宗》有载:“治脚肚生疮, 初起如粟, 搔之渐开, 黄水浸淫, 痒痛溃烂, 遂致绕胫而成痼疾:酸榴皮煎汤冷定, 日日扫之, 取愈乃止。”现在认为石榴皮中所含鞣质有较好的收敛作用, 其煎剂对细菌、真菌及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者同用, 共起收湿去腐, 敛疮收口之效。黄柏、椿根皮合用以清热解毒止痒, 燥湿收敛, 共为佐药。艾叶既可除湿止痒, 温经通络止痛, 又可佐制白矾、黄柏、椿根皮之寒凉之性。诸药合用, 共以燥湿止痒, 解毒敛疮。臁疮急性期红肿疼痛糜烂, 渗出明显者, 多因湿热毒盛, 为阳证, 当在主方基础上, 加用黄连、芒硝、透骨草、苦参、地肤子等组成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洗剂;慢性期皮色发黯, 渗出不多, 疮面板滞, 硬结明显者为阴中之阳证, 当在主方基础上加用黄连、地骨皮、苏木、红花、伸筋草等组成清热解毒软坚化瘀洗剂;慢性期疮面苍白色淡, 渗出稀薄, 硬结不甚明显者为阴中之阴证, 当在主方基础上加用苍术、诃子、苏木、红花等组成收敛化瘀洗剂。《疡医大全·论阴阳法》云:“凡诊视痈疽施治, 必须先审阴阳, 乃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 治焉有差!”崔老亦经常强调, 对于下肢静脉性溃疡疾病, 要抓住其本质的阴阳, 认清其变化的阴阳,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对症用药, 从而控制和改善病情。用法:用淘米水约2500mL加入诸药, 浸泡2h后, 以武火煮沸, 再用文火煮20min, 后将药液倒入一桶状容器, 趁热以蒸汽熏患部, 待温度降至38℃左右时, 泡洗患肢, 日2次, 每次约30min。泡洗完毕后自然晾干患肢, 以无菌纱布覆盖疮面。淘米水有止痒、消炎、收敛的功效, 用其来煎煮中药可增强疗效;加入的淘米水量不能过少, 要保证白矾溶液的浓度小于5%, 浓度过高则会引起组织溃烂;不宜用力擦洗创面, 以免影响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熏洗后伤口疼痛加剧, 肉芽组织生长不新鲜者应停用。{崔炎,韩丽丽,李玉凤.崔公让中药外治下肢静脉性溃疡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1886-1887} *** 【张毅治疗扁平疣中药外治方】以土茯苓20g, 马齿苋20g, 木蝴蝶10g, 重楼20g, 煎取10%浓度外敷皮损处,每日2次,每次10min。也可取上述四味中药浸泡于75%酒精中,浸泡1周后外涂于皮损处,每日3次,每次可揉擦皮损至轻微发红。土茯苓、马齿苋、木蝴蝶、重楼四味中药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清热解毒中药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秦琴,张毅.张毅教授治疗扁平疣经验[J].四川中医,2022,40(06):3-5.} *** 【李华山治疗肛周湿疹的经验熏洗方“苦参止痒汤”】“苦参止痒汤”, 以“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为法, 具体方药如下:苦参30g, 白鲜皮20 g, 蛇床子20 g, 地肤子20 g, 五倍子15 g, 防风10 g, 薄荷10 g, 蝉蜕10 g, 水煎后熏洗坐浴, 7 d1疗程。对于急性期、亚急性期治疗1~2疗程即可。慢性期, 由于发病时间较长, 且患者往往长时间使用其他药物, 对药物的敏感性减低, 故一般3~5疗程。并且认为急性期湿热之邪最重, 故往往加重清热燥湿之力, 加入黄柏、苍术等。慢性期常伴有血虚风燥, 祛风的同时, 加入当归以养血活血, 寓意“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方中苦参为君, 清热燥湿, 杀虫、止痒。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共为臣药, 清热燥湿, 祛风止痒。佐药包括五倍子以敛疮;防风祛风解表, 治疗风疹瘙痒, 以风胜湿, 并能燥湿;薄荷疏散风热, 辛凉解表最能宣散表邪以透疹;蝉蜕, 使风与热得以外透, 肌肤血络畅通则湿得以泄。薄荷、蝉蜕同为清扬之品, 具风之性, 二者奏胜湿之功。全方共奏清热燥湿, 祛风止痒之功。{张欣宇,王晓锋,李宇飞等.李华山治疗肛周湿疹的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06):1117-1118.} *** 【樊志敏教授治疗肛周湿疹经验熏洗方“清湿驱毒汤”】具体方药如下:苦参20 g, 黄柏20 g, 蛇床子20 g, 地肤子20 g, 白藓皮20 g, 土荆皮20 g, 防风15 g, 枯矾30 g。水煎后熏洗坐浴, 14 d为1个疗程。对于急性期、亚急性期治疗1~2个疗程即可。慢性期, 由于发病时间较长, 且患者往往长时间使用其他药物, 对药物的敏感性减低, 故一般3~4个疗程。并且认为急性期湿热之邪最重, 故往往加重清热燥湿之力, 加入黄柏、苍术等。慢性期常伴有血虚风燥, 祛风的同时, 加入当归以养血活血, 寓意“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方以重用苦参清热除湿、杀虫止痒为君药;黄柏、白藓皮、地肤子、土荆皮、枯矾既可清热解毒, 又可燥湿止痒为臣药, 辅助增强君药的燥湿之力;蛇床子、防风即可驱风止痒, 又可防苦寒太过化燥伤阴, 共为佐使。{陈正鑫,倪敏,顾莅冰等.樊志敏教授治疗肛周湿疹临证经验拾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08):91-94} *** 【董幼祺自制青香散治疗小儿湿疹】董教授自制青香散 (青黛、黄柏各15 g, 煅石膏30 g) 具有清湿热泻火毒之效。青黛性味咸寒入血, 有消疮毒、祛斑疹之效, 取其清热凉血之功效, 如《开宝本草》云:“主解诸药毒, ……亦摩敷热疱、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黄柏性味苦寒, 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疗伤之功效, 为中药外用制剂中的常用药。青黛、黄柏均为清凉之药, 两者相配伍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石膏性味辛甘, 大寒, 具清泻火热、除烦止渴之效, 煅用尤能收湿敛疮。《医学衷中参西录》:“夫钙之性本敛且涩, 煅之敛涩之力益甚, 所以辛散者变为收敛也”。此三味药均有清湿热泻火毒作用, 三药合用, 共奏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痒敛疮之功, 对皮肤真菌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且煅石膏尚有收敛疮疡之功。三味药共为细末后, 以麻油或橄榄油调和外涂于湿疹部, 每天2~3次。麻油既能清热, 又可以保护肌肤, 调拌药末一举双得。每次上药前可先用野菊花适量煎汤代水洗净患处, 扑上爽身粉, 即可涂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青黛因含有色胺酮, 因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能够有效抑制金色葡葡球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的滋生。青黛醇溶液 (0.5 g/m L) 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肺炎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皆有抑制作用。煅石膏可有效收敛受损肌肤、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有调查发现, 石膏中含有大量铁、锌、锰等元素, 能保持细胞间的比例平衡, 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黄柏含小檗碱、黄柏酮等成分, 有抗菌、收敛、消炎、抗过敏等作用, 对各种皮肤湿毒、疮疡等功效良好 可通过抑制细菌RNA合成, 从而达到抑制表皮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阳性球菌生长的作用。黄柏还可改善患处微循环, 促进血管恢复和伤口愈合。三药合用具有清热、抗菌、消炎、收敛等共用。{周丹丹,董继业,董幼祺.董幼祺自制青香散外治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小儿湿疹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9,51(01):287-289.} *** 【徐学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徐氏清温消膏】功效:温经活血, 化瘀止痛。徐氏清温消膏乃徐氏清热消肿膏与徐氏温通内消膏合用之剂, 方中加大了温通的力度, 以进一步化瘀消肿止痛。该方以清热化瘀与温散辛透并用, 以达行气活血, 化瘀消肿之功效。药物组成:大黄、黄柏、白芷、姜黄、穿心莲、青黛、天花粉、丁香、樟脑、肉桂等。外用。以蜂蜜加酒调敷 (蜂蜜8∶酒2) ;外敷部位为小腹部, 按B超提示病变部位或压痛明显部位;每日换药1次。疗程:视病情连续敷用1周至1个月。严重者可连续敷用3个月。{曹雪梅,徐晓明.徐学春治疗盆腔炎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8,24(12):110-112.} *** 【徐学春治疗急性盆腔炎的徐氏清热消肿膏】功效清热消肿, 化瘀止痛。徐氏清热消肿膏是在《医宗金鉴》如意金黄散的主方上进行加减, 主治疮疡阳证, 表现红肿热痛者。药物组成:姜黄、大黄、黄柏、穿心莲、青黛、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芷、天花粉。加减:如瘀痛重者, 加辛散温通之品, 如丁香、肉桂等。用法:以蜂蜜加水调敷 (蜂蜜8∶水2) ;外敷部位为小腹部, 按B超提示病变部位或压痛明显部位;每日换药1次。疗程:大部分患者1~2 d疼痛即止。视病情连续敷用1周至10 d。{曹雪梅,徐晓明.徐学春治疗盆腔炎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8,24(12):110-112.} *** 【朱必泉外治验方痹痛散】痹痛散全方由生地黄、当归、丹参、乳香、没药、三七组成。醋调外敷。《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记载:“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本方用药回归《本经》要旨,重用生地黄为君,取其逐痹祛瘀之效;且生地黄外用时黏着性较好,对配方中其他中药起到较好的黏附作用[7]。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取张锡纯活络效灵丹之义,活络效灵丹“治内外疮疡、心腹四肢疼痛,凡病之由于气血凝滞者,恒多奇效”。三七“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诸药配伍以活血化瘀、行气通滞、温经通络、镇痛解痉,共奏化瘀滞、逐痹痛之功。“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故临床应用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再辅以适当引经药物等增强疗效,如肩痹者用桑枝,腰痹者予杜仲、牛膝等。经络通、脏腑调,则诸痛缓解。{李红霞,杨贤海.运用朱必泉外治验方痹痛散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02):58-61.} 【文中药方谨供专业人员交流参考,患者或家属不可擅自使用】
36 阅读:3214
评论列表

王世杰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