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新加坡宣布独立,李光耀当即决定废除汉语,并将官方语言改为英语。而在彼时新加坡将近200万人口中,75%以上都是华人,至此不少人对此十分不满,但李光耀解释道“汉语有个弊端”。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启动了一项宏伟计划——塑造一个拥有共同国家认同感的新一代新加坡公民,这个计划旨在克服由多元文化造成的隔阂,让不同民族背景的民众能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发展。
1958年,新加坡从英国的统治中解脱出来,实现了法律意义上的全面自治独立,在这份独立宣言中,政府不仅宣告了国家的自由,还宣布了另一项重大决策:官方语言正式变更为英语,与此同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汉语被排除在外。
新加坡当时的居民构成颇为多元,约有七成的人口为华人,余下的三成则是印度裔和马来裔。
如果依照人口比例来考虑,汉语似乎是最佳的国语人选,因为华人的数量优势使得汉语似乎成为了最适合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选择。
可在确定国语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并没有仅仅依据人数多寡,而是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考量了其他多种因素,政府考虑到,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对于促进国际合作、商业交流以及科技研究都极为有利。
而英语也是当时的教育体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绝大多数的书籍资料、报纸杂志以及教学材料都是以英语为载体的,因此,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英语无疑是更优的选择。
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个人对汉语也抱有诸多疑虑,他注意到在新加坡社会中,不同的方言如广东话、闽南话和潮汕话等被广泛使用,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沟通不畅。
他认为,这些方言的存在削弱了民众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他还对汉语学习的难度也有所体会,他坦言自己在掌握汉语上花费了五十年的时间才略窥门径,这段经历使他意识到,推广一门大众难以熟练掌握的语言,可能会成为新加坡发展的障碍。
基于以上种种考虑,最终新加坡政府决定把英语定为官方语言,而将汉语排除在外,这一决策在当时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但长远看来,它对于推动新加坡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考虑到新加坡土地狭小且资源稀缺,李光耀认为,为了吸引外资,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有必要选用一种能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理解的语言,鉴于此,英语这一全球性的国际语言就成了首选。
回顾历史,新加坡曾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英语因此在当地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由于半数以上的新加坡人可以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增强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可行性。
新加坡华人普遍期待保留汉语的地位,但他们未能如愿以偿,李光耀推行了一系列的去汉化政策,其中就包括确立英语为本国的官方语言,他并未完全抛弃汉语,而是让其继续在本国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发挥作用。
通过这一系列战略举措,新加坡迅速成长为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并且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
这一切得益于对外资的吸引力大幅提升,得益于英语这一官方语言的国际通用性,虽然汉语未能在新加坡成为主导语言,但它依然保持着重要位置,并在多元共融的社会格局中持续发挥其独特价值。
用户96xxx55
新加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蛋花汤里没蛋糕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就像一锅大熔炉,大家一起煮,味道就出来了
张桃
新加坡多语种并存,一国多元,国家认同感由此生
cynthiashi
新加坡以英语为主,塑造认同感,也是为了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值得咱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