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员和政委双双牺牲,部队全军覆没,让毛主席修改部队军事条令

鲁肃聊历史 2024-05-19 20:16:40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2年,八路军军分区司令政委双双战死,部队全军覆没,毛主席紧急修改一重要条例。

这是八路军经历的最惨烈一仗,军政高层指挥官同时牺牲,抗日武装几乎全盘崩溃。毛主席痛定思痛,修改了一条导致悲剧发生的军事规定。

这两位牺牲的高级干部到底经历了什么?毛主席又改变了哪一条规定?

一场惨案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侵略者灰头土脸离开中国,这些意义重大的历史剪影,一晃已经过去了79年。

漫长的岁月带不走刻骨铭心的记忆和伤痛,时至今日,河北中部地带的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仍然对1942年初夏时高高悬挂在城楼上的一颗人头记忆犹新。

它属于抗日英烈,常德善。

老百姓深感屈辱,恨不得冲上城楼,解救他们的英雄。可是,迫于日本人的淫威,他们却什么也做不了。

一颗已经流干了血的苍白头颅,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

1942年,日本侵略者集结50000大军,朝着我军的冀中根据地疯狂扫荡,并且不断收缩包围圈,企图把军区高层领导全部封锁在核心位置,再一网打尽。

能否挣脱包围圈,保存冀中抗日武装火种,这是摆在军区和军分区干部面前的一个巨大考验。

第八军分区的司令员常德善和政委王远音,是一对互相了解的默契搭档。反扫荡的重任压在他们肩上,军分区战士们的身家性命也压到了他们身上。

1942年6月,军分区的机关部队到达河肃公路南侧。两位领导经过初步商议,达成关于反扫荡作战的一致决定。

如果日军重点围攻南边阵地,大部队则向北方突围,快马加鞭进行战略转移。如果日军在北方合围,那他们就在南边以逸待劳,寻找时间歼灭敌人。

只可惜,侵略者并没有按照他们的预设行动。南北两个方向,不同的日军部队正在步步紧逼,一旦双方成功接头,我军将会被焊死在铁桶中间,插翅难逃。

绝不能坐以待毙,要充分发挥八路军游击战的优势,抱着这样的原则,常德善和王远音决定带队突围。

与此同时,30团留下坚守军分区阵地,一方面拖延时间,为大部队争取突围机会,另一方面与敌军缠斗,消耗敌军力量。

只是,日军来势汹汹,30团必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合围一旦形成,战士们凶多吉少。

或许30团的战士们也知道轻重缓急,做好了以身殉国的战斗准备。

游击途中,不同的作战单位之间一直保持联系。必要的时候,他们得从不同的方向相互配合,协同进攻。

可是,战场上的情况太过复杂,并不是每时每刻,他们的联络渠道都能畅通无阻。没信号,没反馈,中途切断,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

明明战局已经足够紧张,更要命的是,在这至关重要的危机时刻,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之间竟然爆发了争执。

越是紧张时刻,上级越得注意稳定军心,也更需要注重进退一致的节奏。可他们二人都太过固执,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因此才会争执不休。

当下脱离于大部队之外的30团,正是他们争执的焦点。

30团中的每一位战士,都是他们二人出生入死的战友,也都是抗日武装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凡有一点余地,军分区都不能放弃30团。

所以政委王远音主张他们先带人找到30团,两支部队会合,而后凝聚力量,一起突围。

综合他过往的作战经验来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是负担极重,行军速度明显落后于我军。因此我军完全有可能在日军合围之前完成目标,掌握主动权。

与他看法并不相同的司令员常德善,此时又会持有怎样的意见?

意见不合

1942年,我军司令员政委在一场战役中双双牺牲,队伍几乎覆灭,毛主席据此修改条例。

军政领导意见不合,他们最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常德善作为一线军事指挥官,他的视角与政委并不一致。

在他看来,部队的每个作战单位都很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30团已经做好了与日军殊死抵抗的准备,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让更多有生力量保存下来。

我军的确应该迅速行动,在敌人有所动作之前加快速度跳出包围圈,转移到子牙河东,进入游击区,继续和日军周旋。

现在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我军根本不具备发挥游击战战术的条件。敌人的机械化武装倒是非常适合派上用场,这对我们更加不利。

听到常德善的分析,从政治立场出发,王远音又有了顾虑。

八路军一直在宣传积极抗日,动员全民共同参与对抗行动。现在日军迫近根据地,我军不仅不返回,还要掉头就跑,这让老百姓如何看待八路军。

政委的身份让他更加关注每一项行动的政治影响,反而忽略了军事上的灵活性与主动性原则。

其实,客观来看,返回根据地,寻找30团,那就是主动往敌人的陷阱里跳。常德善的考量,才是基于理智的军事分析提出的观点。

就在两人争执不下时,王远音摆出了自己的身份,摆出了共产党军队的纪律和原则。

从古田会议开始,“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就在军队中确立起来。人民军队的一切行动,都要在党的统一指挥下进行。

这项原则有力保护了军队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从根本上避免任何势力将军队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

党指挥枪,放到实际的战斗中,那就是政委指挥司令员。政委代表党组织,他的决定,拥有最高的决策力度。

常德善是一位老红军,老同志,他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做出违背党组织规律的行为。所以当政委以党的名义发布命令时,他就算有不同的意见,也一定会遵照指令。

于是,这场争论,王远音胜出,两人带着部队往根据地奔赴,一头扎进了包围圈中。

1942年6月8日凌晨,部队暂时驻扎于雪村。整个村庄陷入沉睡,焦头烂额的常德善和王远音也打算休息,养精蓄锐。就在这时,侦查员着急忙慌的跑进屋来,汇报紧急情况。

他们发现,从梁家村所在的方向驶来一支大规模车队,肉眼观测应该是日军部队,车辆大约有五六十辆,各类重型武器和机枪弹药相当充足。

此处的地理环境对我军很是不利,尽管八路军可以来一场灯下黑,但光秃秃的大平原无法遮掩任何行迹,日本人还特意命令士兵砍掉路旁大树,这更让我军无处可藏。

部队先是决定向南突围,南方的敌军封锁线属于临时建立的水平,只要团结一致闯过去,就能暂时躲进南边的一片树林当中,减缓压力。

可惜尖刀部队刚刚行动,迎面就遇上了由南向北挺进的日军。双方发生激烈交战,连以上的干部全都投入近身战斗当中。

30团副团长挺直腰背,正面迎击,却在战斗一开始就不幸中弹,当场牺牲。

30团政委带兵突围战,斗至最后一人。面对步步逼近的日军,他毅然决然开枪自尽,以身殉国,宁死也不做俘虏。

向南突围行不通,常德善和王元音当即决定朝北走。

无论突围方向怎么改变,他们面临的威胁都丝毫没有减小。我军人数总体少于敌军人数,而且连日奔波作战,相对疲劳,状态并不都处于巅峰。

可即使撑着最后一口气,将士们也仍然高昂头颅,不愧军人本色。

在突围时,重机枪毫无遮掩的立在公路旁,对准敌人射击。一个射手倒下,另一个射手马上补位。到最后,整个部队活着的人已经所剩无几。

司令员和政委两位首长,做出了一个相当艰难的决定。

艰难决定

1942年,冀中军分区一战覆灭,司令员政委殉国,毛主席立即修改军中条令。

这起惨案,带给了毛主席怎样的思考?

突围部队越跑越散,最后能跟上两位首长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敌人的追踪还在继续,生死一线,常德善看了王远音一眼,斩钉截铁的说出三个字:“分开跑!”

狼狈的政委,此时心中大概已经被无穷无尽的悔恨情绪占据。

是他的一意孤行给队伍带来了更大的牺牲,他们不仅没有救下30团,反而可能尽数折损于此。

如果之前能够按照常德善的想法提前突围,他们的队伍还有很大概率保留抗日火种,继续展开游击。

现在事情已成定局,说什么都已经晚了。

他的决策是错误的,可他的立场和出发点本身却不是毫无道理。

他是政委,在分析战局这方面,必然没有司令员那么老练和准确。他立足于政工战线,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也无可厚非。

事情的关键,还是处在政委领导司令员这一逻辑结构上。

直到最后一刻,常德善依旧没有放弃战斗。

他身先士卒,不惧牺牲,身上一共中了27枪。光是太阳穴一处地方,就被三枚子弹击中。

实在支撑不住,轰然倒地时,常司令几乎已经变成了一个血人,身上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

直到死去,他的脊背仍然挺直,他的头颅依旧不肯低下。

丧心病狂的日本人把他的头颅割了下来,悬首示众。英雄的鲜血,正嘲讽着数不清的狼子野心。

人民群众见到那放在笼子里的高高悬挂的头颅,不由得心痛难当,对侵略者恨之入骨。

王远音同样战得光荣,死得壮烈。

带队突围时,他几经尝试未能成功,子弹在一点点消耗,敌人却还是如同割不完的韭菜那样冒出头来。

手中的最后一颗子弹,他留给了自己。一声枪响,又是一个用生命完成的壮举。

他的书生意气,临到最后一刻,还是成全了他的信仰。

这一战,军分区司令员与政委双双牺牲,部队惨遭打散,接近于全军覆没。这是最惨烈的战役,也让中央军委深感震惊。

抗战期间,流血牺牲是家常便饭,此前已经有不少八路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献出生命。但是像这场战役那样,军政两位一把手同时殒命,这样的情况还是相当罕见。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不由得深深思索,悲剧的根源究竟出在哪里。

司令员和政委各自的立场并没有错,可他们的结局,却需要军中其他人深刻反省。

1942年9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了一条决定。政委在军队作战过程中的最高决定权就此取消,一切战斗命令由最高军事指挥官下达。

这项决定可谓是打破传统,与从前人民军队坚持的党指挥枪的原则并不吻合。与此同时,这项决定也从根本上尊重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真正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战场上,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会带来成千上万人的死亡。

而在抗日最艰辛的阶段,每一个战斗力量都弥足珍贵。中国军队经不起这样的损失,我们的试错机会实在太少。

对战略战术最有话语权的,无外乎是从刀山火海中拼杀出来的军事将领。政委当然不可或缺,但他们真正应该发挥价值的地方并不在前线,或者说并不在紧急战斗时。

中央对于军事条例的修改,是从失败的教训中得出的经验。它适用于一些紧急或危机关头,但并不意味着党指挥枪的优良传统会被彻底放弃。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它所领导的军队,也一定是彻彻底底的人民军队。党指挥枪,基本原则不能丢,人民的性质同样不能舍弃。

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分析失败,从失败中汲取成功的能量,这才是我党的主张。

艰苦卓绝的战斗还在继续,战士们披甲上阵,又当为民族而战。

本文由“洞鉴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6

鲁肃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