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驾驶机器人了!”特殊“教练”让脑瘫患儿重拾信心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4-05-18 13:25:50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妈妈,看!我今天要再次驾驶那个机器人了!”5岁的乐乐(化名)兴奋地喊道,眼中闪烁着期待。乐乐是一名脑瘫患儿,过去对于下肢康复训练总是缺乏兴趣,自从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迎来了一个新的“康复教练”——一位特殊的下肢机器人,乐乐的康复训练变得不再单调乏味,反而成为他每天最期待的活动。

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康复技师长张杰介绍,下肢机器人是今年3月引进的,目前仅有一台。“下肢机器人专门针对由神经肌肉疾病、脑部病变等多种原因导致的下肢步行功能障碍的儿童。基于中枢神经可塑性理论,下肢康复机器人通过高强度的重复训练,有效促进儿童大脑皮质的重组,帮助他们学习并存储正确的运动模式,同时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 ”

这台下肢机器人能够灵活地模拟人体下肢的运动。机器人的腿部末端装有脚踏板,可以稳定地支撑使用者的脚部。训练开始前,技师会将患儿手脚固定在指定支撑部位。一切准备就绪后,技师会启动机器人开始步态模拟训练,整个训练过程就像驾驶机器人一样。

乐乐使用下肢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受访者供图

与传统康复手段相比,这台机器人可以在为孩子们带来互动体验的同时,提供精准且高效的步行训练。通过标准的生理步态输入,机器人能够有效纠正孩子们的异常步态,让他们在跟随机器人行走的过程中,逐渐恢复到正常的步态。

机器人可以主、被动模式相结合,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在训练开始前,康复团队会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估,判断其是否适合使用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以及选择何种训练模式。张杰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经过专业康复团队的评估,我们为乐乐制定的是‘被动训练模式’。”

乐乐已经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康复训练,恢复效果十分显著。他的下肢力量明显增强,尤其是在肌肉耐力和爆发力方面,相比之前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些改善不仅提高了乐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让他重新找回了对行走的信心。”张杰说。

“看到乐乐每天都期待着与机器人的互动,享受着康复的过程,我真是打心底里高兴!”乐乐妈妈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