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里的金币2

博物不语黄金 2024-07-24 18:10:26
📝“郢爯”金版:战国·楚 长7厘米,宽7.3厘米,重250.5克 📝此件郢yǐng爯chēng金版是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称量货币,角凸翘,中间内凹成弧状,似龟背甲形,面钤 篆书“郢爯”阴文方印。郢,战国时期楚国都城所在,先后有鄢郢(今湖北“爰”是江陵)、陈郢(今河南淮阳地区)、郢(今安徽寿县)。爯,传统释为“”,古代的一种重量名称,同时用作货币单位,有学者认为郢再印记有两层含意,一是纪国,郢为楚都,可代表楚国;二是官印标记。至迟于北宋时起,就陆续有金版出土,时称“印子金”。郢爯金版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黄金铸币,是研究楚国的铸币政策、货币制度的重要资料。 📝金锭:明 长6厘米,一端宽3.7厘米,一端宽3.9厘米,最厚处2厘米,重384.8克 📝北京定陵出土。元宝形,内底外缘有水波纹数层,外底錾刻铭文:“云南布政使司计。铸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解万历肆拾贰年分足色金重拾两计壹锭委官李锺---"年)。明代银锭发现很多,金锭尚少见。 📝“魏六郎”金铤: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长12.3厘米,宽1.4厘米,重39.4克1956年浙江杭州城站剧院工地出土 📝南宋时期铸造的黄金钱币有多种形制,这种长条形的 金铤分大小两种,大铤重约40克,小铤重约20克,分别为宋代的一两和半两。此金铤为大铤,金铤铭文“魏六 郎”钤印而成,为工匠姓名。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 展,海外贸易繁荣,黄金的货币职能增加,因上至朝廷, 下到民间的黄金铸币多出自民间工坊,为确保信誉,铸币表面錾或钤有铭文,包括金银铺号,铸造工匠或店铺主人 姓名,店铺所在地,黄金成色,有些还有押记。 📝太平通宝金钱: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 直径1.88厘米,重3.5克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铸。宋代金钱形式多样,有与流通的铜铁钱币形制相同、面文为吉语,及面文同流通钱币、背加饰纹者等,此枚属于与流通钱币同形一类。宋代金钱用于赏赐、祭祀、布施、馈赠、殉葬及其他民俗活动,如举行婚礼时的撒帐之物。据文献记载,宋代曾铸有大量金银币,但因被金人劫掠熔铸金银锭,流传至今者极少,此钱即为幸存之一,含金量60%-70%,是研究宋代民俗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0 阅读:1
博物不语黄金

博物不语黄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