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文旅好起来了,但是还不够好】 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有人问呼和浩特“小昭寺”里面有没有人诵经,另一位网友回答,他在附近听到过“有人在小昭寺诵经”。对于一个老呼和浩特人来说,看到这样的问答,真的是哭笑不得。确实,很多人还分不清楚大召,小召,席力图召,或者把“召”字经常写成“昭”。事实上,呼和浩特的小召早就不复存在了,目前只留下一个牌楼,大多数人把席力图召和小召混为一谈。尽管我们的节目中已经不厌其烦的多次提到过,但是毕竟影响力有限,再加上网络上以讹传讹的内容越来越多。通过这种无数次的小事上,其实也折射出目前呼和浩特文旅发展的很多问题。 和一些朋友聊天,大家经常会觉得,呼和浩特文旅大多是“拿来主义”,真正属于自己的特色却大多抛之脑后,或者并没有真正的深耕。现在已经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了,交通也十分便捷,可以让我们学习的经验也很多,但是最终还是要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和本身特色,来进行文旅的打造,而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 客观地说,今年呼和浩特的宽巷子的打造,应该算一个成功案例,至少让这条本来就是本地人经常去的老街,成为现在来呼和浩特旅游必打卡的一条街。从去年起,来呼和浩特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稍麦也称为外地人眼中的呼和浩特美食名片,但是很早就修建好的烧麦一条街,却还在吃着老本,连续办了几年的稍麦文化节,也一年不如一年,今年甚至面临着停办,至少到了现在也没见到动静。再比如,作为呼和浩特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玉泉区,玉泉井越来越被淡忘,而这原本可以成为一张好牌打出去。还有我们丰州古城的白塔,这是现存呼和浩特最久的完整古建筑,有那么多故事可以讲述,却总是不温不火,孤独的伫立在那里。甚至我们的一些景点的解说词以及陈列,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慢慢的以讹传讹只能越来越多。 个人拙见,文旅文旅,需要文化结合旅游,呼和浩特的文旅,需要更多的真正的文化在里面,我们的武川、和林格尔、托克托县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故事,我们市区内的多民族融合特色也是别的城市少有的,我们的大青山有着秀美的风景,但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理由,看似红火的背后,总让人感觉一团乱麻。 与我们渊源相近的山西之所以能接住接踵而来的泼天流量,是因为有前人不断的栽树,后人持续的浇水,才让流量留在了山西。我们呼和浩特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城市建设越来越好了,接下来,需要的是把真正精心烹饪的美食端给八方来客的时候了。#讲好中国文化##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文旅好起来了,但是还不够好】 前几天看到一个帖子,有人问呼和浩特“小昭
从蕾聊趣
2024-10-14 11:49: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