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2岁的陈薇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火车上她爱上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男人。父母当场翻脸不同意,未曾想男人直接辞职为爱来到北京。而且这个男人做了31年家务,他觉得陈薇做家务就是屈才! 主要信源:(北方网2020。9。10——你所知道的陈薇还有另一面) 她,32岁,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在非典肆虐的病房里,与死神争夺生命。 他,守着电视机,看着新闻里一闪而过的妻子,眼中满是心疼和骄傲。 儿子指着屏幕上那个模糊的身影,激动地亲吻着,全然不知晓,电视里那个“英雄”是他的母亲,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 这对夫妻,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和她的丈夫麻一铭。 一个是光芒万丈的女科学家,一个是默默无闻的平凡丈夫,他们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在岁月的长河里,闪耀着平凡而伟大的光芒。 命运的红线,在1989年的那列开往泰山的火车上,将两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时候,陈薇还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年轻漂亮,很有才华。 她热爱文学,痴迷舞蹈,理科成绩更是出类拔萃。 大家都觉得这女孩的前途肯定是一片大好。 而麻一铭,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耀眼的学历。 然而,爱情就是这样妙不可言。 当麻一铭在火车上看到陈薇的那一刻,他就被这个充满灵气的女孩深深吸引,鼓起勇气向她要了联系方式。 陈薇并没有因为麻一铭的“平凡”而拒绝,她看到了他眼中的真诚和坚定。 两人心中慢慢种下了爱情的苗。 为了爱情,麻一铭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来到北京,陪在陈薇身边。 这段感情,遭到了陈薇家人强烈的反对。 在他们看来,麻一铭无论从年龄、学历还是家世背景,都配不上优秀的陈薇。 但陈薇并没有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她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麻一铭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学历不是决定一切的,我更看重的是他的为人和能力。 陈薇的坚持,最终打动了家人。 他们在北京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开始了虽然清贫但充满希望的生活。 为了让陈薇能够安心学习,麻一铭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他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让陈薇没有后顾之忧。 他知道陈薇喜欢干净,每天下班后,无论多累,都会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他知道陈薇学习辛苦,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留给她。 在麻一铭的悉心照顾下,陈薇心无旁骛地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习,并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科研工作者。 1998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 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也让麻一铭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他一直默默地照顾家庭,用实际行动支持妻子的事业,从不抱怨。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时,陈薇毫不犹豫地冲到了抗疫前线。 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与病毒近距离接触,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麻一铭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他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担忧和询问,但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她工作忙,我能理解。” 他理解陈薇的责任和担当,更明白她的梦想和追求。 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埃博拉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陈薇总是冲锋在前,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而在背后,麻一铭一直在默默地付出和支持。 他像一颗平凡的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妻子的事业保驾护航。 我做的都是些小事,她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面对媒体采访,麻一铭总是很谦虚地回答。 在陈薇的心中,麻一铭不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她最坚强的后盾,是她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没有他的支持和理解,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陈薇曾这样深情地说。 他们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浪漫,但在平凡的日子里,却展现了真挚的感情。 二人彼此理解,互相支持,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是夫妻,是战友,更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的爱情,是平凡夫妻的真实写照,更是伟大爱情的生动诠释。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细水长流的陪伴;不是索取,而是付出;不是占有,而是成就。 在人生的旅途中,希望每个人都能遇到那个愿意陪我们一起面对风雨、共同前行的伴侣,一起书写属于我们的爱情故事。
1989年,22岁的陈薇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火车上她爱上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男人。
事友看过
2024-10-25 14:29: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