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上班,给当地百姓赊账10000多元货物

事友看过 2024-10-25 14:29:24

1992年,一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上班,给当地百姓赊账10000多元货物而丢了工作,失业后的他一度陷入迷茫,感慨道:“做人不能心太好!”在他最落魄的时刻,一位陌生人的伸出援手,一次次意外的帮助让他重燃希望,成为了感动中国的篇章。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天山区融媒体中心 2023年7月3日关于“‘草根慈善家’阿里木江·哈力克”的报道) 2010年,当“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念到“他并不富裕,但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都记住了这个名字——阿里木江·哈力克,一个普普通通的羊肉串摊主。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平凡人,在生活的泥泞中开出如此耀眼的花朵? 出生在新疆和静县一个贫困家庭的阿里木江,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学习成绩平平,高中还没读完,他就选择辍学。 迷茫中,家人建议他去参军。部队的熔炉,锤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对未来有了新的思考。三年的军旅生涯转瞬即逝,复员回到家乡的阿里木江,被分配到供销社工作。 然而,偏远地区的经济状况,远没有他想象中乐观。供销社的工作看似稳定,但面对乡里乡亲们拮据的生活,阿里木江善良的天性让他一次次同意了赊账请求。 结果可想而知,不到一个月,累计的赊账金额高达一万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供销社主任勃然大怒,阿里木江的“铁饭碗”也因此被砸碎。 接连的打击让阿里木江意识到,家乡已经不再适合他。听说贵州的羊肉串生意不错,他带着简单的烤炉,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初来乍到,举目无亲,摆摊第一天,他仅有的家当就被没收了,理由是没有营业执照。走投无路的他,只能露宿街头,饥寒交迫。 就在阿里木江最绝望的时候,一家餐饮店的老板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热腾腾的豆花饭,温暖了他的胃,更点燃了他心中快要熄灭的希望之火。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终于在贵州某城市安定下来,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羊肉串小店。 2003年,一次去医院探望朋友的经历,彻底改变了阿里木江的人生轨迹。他目睹了一位母亲,因为无力支付医药费,只能带着患有严重肾病的儿子无奈出院。 那一幕深深地触动了阿里木江,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塞到那位母亲手中。 阿里木江的善举,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他联系报社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最终帮助那位身患重病的男孩顺利完成治疗。 这次经历,让阿里木江意识到,即使自己力量有限,也能汇聚起改变命运的力量。他开始尽己所能地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从捐助贫困学生,到为学校购买书包,他的爱心足迹遍布贵州的山山水水。 2006年,他带着攒了几年的积蓄——5000元,来到毕节学院,希望能资助一些贫困学生。当老师们看到那一堆带着羊肉串香味的零钱时,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多年来,阿里木江一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一件衣服穿好几年,一顿饭常常只是一张馕饼和一杯水。但他对需要帮助的人,却总是毫不吝啬,倾囊相助。 对他而言,钱只有花在需要的地方,才是最有价值的。 2010年,阿里木江当选“感动中国”人物。这个曾经的农村少年,从偏远的新疆,一路走到贵州,用一串串羊肉串,串起了善良和希望,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依然可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温暖他人,照亮世界。他的善良,如同他烤的羊肉串一样,散发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1 阅读:77
事友看过

事友看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