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见了溥仪,为何大哭一场1942年,汪精卫作为伪国民政府的首脑,到长春去庆祝

海里一浪花 2024-11-25 10:42:48

汪精卫见了溥仪,为何大哭一场

1942年,汪精卫作为伪国民政府的首脑,到长春去庆祝“满洲国”成立十周年,并与“康德皇帝”溥仪进行会面。当然,这是日本人导演的一出丑剧,两个著名的傀儡汉奸,凑在了一起。

虽然是傀儡,却也有一肚子小心思。这两人为了会见的礼仪,再三交涉,争论不休:溥仪自居为“皇帝”,坚持以旧制礼仪相见,汪精卫想:那不成朝拜了吗?不行,坚持一定要以两国“元首”礼仪相见。最后在日本人的斡旋下,双方商定采用西礼,同意汪精卫入宫和溥仪互相握手,互相致意。

当汪精卫走进伪满洲国皇宫,商定好的场景变了:溥仪立上方,让汪精卫等人站在下方,站好后,边上侍卫官高呼“一鞠躬”。事已至此,汪精卫猝不及防,勉强行礼,三鞠躬毕而溥仪不答,汪精卫等礼毕,溥仪始与握手。可以想象,汪精卫当时恨不能练成铁砂掌,把溥仪那只瘦手捏个粉碎。

回到宾馆后,汪精卫痛哭不已,历史就是这般吊诡。当年,汪精卫还是英俊少年时,曾试图暗杀溥仪的父亲载沣。事败之后,他在狱中写下绝命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全国称颂。如今少年已变中年,英气不复,情怀何在?他的曾经高傲的头颅,如今却不得不如此卑微地低下。人生如此,不哭哪行?但眼泪,又如何能洗刷掉他的失落与哀怨?

汉奸可悲之处就在于此,虽然一举一动都如提线木偶般被操纵,却仍然企图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演技,努力挤出满脸油彩之下的表情。抗战时期,有良知的中国人,瞧不起汉奸,而汉奸,也互相瞧不起。汉奸之间的倾轧,无处不在。汪精卫与另一个傀儡政权首脑王克敏矛盾重重,竟然起源于王克敏投降日本更早,在汪精卫面前摆老资格,不把他放在眼里。他甚至还以“过来人”身份教训汪精卫:“你应当向我请教,跟日本人处事,应虚与委蛇。”汪精卫那个恨啊,为此想方设法处处抬梁鸿志、压王克敏,让另一个大汉奸周佛海连声叹息:“处此残局,尚如此勾心斗角,中国人真无出息也!”

0 阅读:59
海里一浪花

海里一浪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