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办班”那点事儿。刚刚看了赵本山1989年的一个小品《办班》,挺有感触。那年我才高二,在我们那个小县城,根本不存在各种补习班,估计大中城市才刚刚兴起。这位贾老师身为一个木匠,竟然办了一个小提琴班,二者唯一的相同点就是一个字“拉”,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假老师”。能教出小提琴是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发明的,能教出音符是大锯拉出来的。这个小品在当时有一定的现实讽刺意义。试想一下,78年开始改革开放,才经历10年,可以说当时的经济还很不发达,有一部分人在金钱的诱惑下,在利益的驱使下,想尽了各种来钱道儿,诸如此类的办班也就应运而生了。拉锯的教小提琴,刷油漆的教书法,简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五花八门的“班”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30多年后的今天,你走在大街上,只要一抬眼,准保能看到几个“班”。与以往不同的是,师资力量上来了,办班目的更精准了,学习效果也更佳了,但收费也随之变高了,由30多年前的每人10元升至百八十了,更有甚者,一对一收费已过千元,每当一和家长们唠起这事,他们也苦不堪言,没办法,“卷”呢!大家都在补,你不学,你不补,就真输在了起跑线上。看着孩子们周末背着大包小包,奔赴在上“班”的路上,真为他们感到累!但愿办班的老师用心教,“上班”的孩子刻苦学,让每位学子都有一个好未来!让每个“班”都办的值!
聊聊“办班”那点事儿。刚刚看了赵本山1989年的一个小品《办班》,挺有感触。那年
赵四小姐说社会
2024-12-08 05:32: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