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卢长胜为游击队运送管控物资,但到了哨岗前,才发现买通的伪军全部调走,还被伪军查出管控物资。紧急时刻,卢长胜说出这是一名汉奸的货,最终有惊无险通过了哨岗。 卢长胜是潘塘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平日里除了种地,还经常往返于徐州城和周边村庄之间做些小买卖。 多年来,他凭借着灵活的头脑和圆滑的处事方式,在当地伪军中建立起了一定的人脉关系。这些看似普通的交往,却为他日后的重要任务埋下了伏笔。 1942年3月17日清晨,卢长胜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为游击队运送一批关键的管制物资。这批物资包括蜡纸、油墨、白纸和复写纸等,都是游击队进行情报工作和宣传活动所必需的物品。然而,这些物品同时也是日伪政权严格管控的战时禁运品。 卢长胜深知任务的艰巨性和危险性。他暗自盘算着,如何才能避开日伪势力的耳目,将这批物资安全送达游击队手中。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利用自己平日里做小买卖的身份作为掩护,将这些管制物资伪装成普通货物。 天还未亮,卢长胜就赶着一辆骡车进了徐州城。他先是按照往常的习惯,在市场上卖掉了一些农产品,接着便直奔徐州下街的苗家粮行。在那里,他见到了早已联络好的管账刘先生。 刘先生是一位看似平凡的账房先生,实则是游击队在城内的秘密联络员。他们俩人装作普通的生意往来,将事先准备好的八个大麻袋悄悄装上了卢长胜的骡车。这些麻袋外表看起来与普通货物无异,但里面却装满了珍贵的管制物资。 装好货物后,卢长胜心里却没有丝毫轻松。他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要将这批物资安全运出城去,还需要通过城南的关卡。往常,他都能凭借与守卡伪军的熟络关系,轻松通关。但这一次,他却隐隐感到有些不安。 果不其然,当卢长胜赶着骡车来到城南关卡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往日熟悉的伪军面孔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陌生的守卫。卢长胜心里顿时咯噔一下,意识到情况有变。 原来,就在当天早上,驻守城南关卡的伪军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全员调往他处执行任务。新来的这批守卫对本地情况并不熟悉,而且奉命要严格检查所有出城的人员和货物。 卢长胜强压下内心的慌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驾着骡车向关卡驶去。然而,他的举动很快引起了守卫的注意。一名伪军大声喝问道:"站住!车上装的是什么东西?" 不等卢长胜回答,另一名伪军已经开始翻检起车上的麻袋。当他们撕开麻袋,发现里面装的是蜡纸、油墨等管制物品时,现场顿时炸开了锅。 "走私军用物资!"伪军们大声叫嚷着,立即将卢长胜团团围住。眼看着自己即将被押送到宪兵队,卢长胜的心几乎沉到了谷底。然而,危急关头,他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了一个可能可以脱身的办法。 卢长胜强作镇定,对着伪军们说道:"各位长官且慢,这些东西可是给刘科长捎的货啊!"他这番话虽然是临时编造的,但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伪军们听到"刘科长"这个名字,态度顿时有所缓和。他们互相对视了一眼,似乎在考虑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卢长胜见状,趁热打铁地补充道:"刘科长可是咱们警察局的大人物,这些东西都是他特意让我帮忙带的。" 伪军班长听罢,陷入了犹豫。一方面,他不敢贸然得罪可能存在的"刘科长";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卢长胜可能在说谎。最终,他决定打个电话核实一下情况。 这一刻,卢长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如果真的打电话询问,自己的谎言很快就会被拆穿。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伪军班长打了好一会儿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 就在卢长胜忐忑不安之际,伪军班长终于放下了电话。他沉思片刻,最后对手下说道:"算了,让他过去吧。刘科长今天可能不在办公室,咱们也别自找麻烦了。" 听到这话,卢长胜如释重负,连忙道谢后驾着骡车快速离开了关卡。他不敢走大路,而是选择了一条偏僻的小道,绕道前往游击队的根据地。 经过一路的颠簸和惊险,卢长胜终于在第二天清晨将物资安全送到了王铭川队长手中。看着游击队员们欣喜若狂地接收物资的场景,卢长胜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这次经历让卢长胜深刻体会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角色。虽然他的名字可能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但他的勇气和智慧,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 多年后,当卢长胜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然心有余悸。他感慨道:"在那个年代,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争。虽然力量微小,但积少成多,最终汇成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洪流。" 卢长胜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人在抗日战争中默默奉献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英雄篇章。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正是构成中华民族伟大抗战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账号发布的图片和文章来源于网络,并且为了增加可读性,进行了润色, 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进行删除。 信源:《徐州文史资料》,卢长胜、张立贤口述
1942年,卢长胜为游击队运送管控物资,但到了哨岗前,才发现买通的伪军全部调走,
报君知史
2024-12-13 16:32:22
0
阅读: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