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冼星海追着一只鸡到处跑,最后也没能抓到,生气的说:我不管!我要吃鸡!否则我一行旋律也写不出来!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英雄,他们用智慧、勇气和热血书写了不朽的篇章。 在近现代中国,冼星海,这位为民族危机呐喊、以音乐战斗的革命音乐家,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不灭的丰碑。 他的名字镌刻在民族音乐的史册上,他的精神则成为后世代代传承的火炬。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 他的童年充满艰辛,7岁时随母亲迁居马来西亚,为生活奔波。少年时代的冼星海尽管家境窘迫,却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 在新加坡上学期间,他加入学校的管弦乐队,初次接触音乐的世界。就是在这段时光里,音乐种子深埋心底,等待发芽。 1929年,冼星海以勤工俭学的方式赴法国留学,开始真正的音乐深造之路。 他师从著名音乐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保罗·杜卡斯,并在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班学习。 在法国,他的才华迅速展现,创作了包括《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逐渐在音乐界崭露头角。 虽然身处异乡,冼星海始终将祖国的苦难铭刻于心,他的音乐作品也饱含民族情怀,为后来他的革命音乐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935年,冼星海回到国内,此时正值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他以音乐为武器,加入了救亡的行列。 在短短几年内,他创作了一系列激励人心的革命歌曲,包括《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在太行山上》等,这些作品成为抗战时期最具感召力的群众歌曲。 不仅如此,他还为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和话剧《复活》等进步文艺作品谱写音乐。 1938年,他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同时为延安的“女大”兼课。 在教学之余,他创作了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意象,用音乐呈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抗争,其磅礴的气势、强烈的爱国情怀感动了无数国人,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篇章。 在创作期间,冼星海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他为了寻找灵感,经常外出散步。 有一天,他看到邻居家的一只小鸡,突然很想吃鸡肉。他追着小鸡满院子跑,却怎么也捉不到。 冼星海自嘲道:"我不管!我要吃鸡!不然一行旋律也写不出来!" 邻居家的老奶奶听说此事后,心疼冼星海的辛苦,竟然亲手宰了一只鸡,给他补充营养。 冼星海吃着那碗鸡肉,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地感动于乡亲们的关心和支持。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冼星海仅用了六天时间,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初稿的创作。 当时乐器短缺,他灵机一动,用锅碗瓢盆等器具来充当乐器,成功地完成了这部宏大的合唱曲的首次演奏。 现场掌声雷动,毛主席听完后更是激动地连连称:"好!好!好!" 那一刻,在场的每个人都热泪盈眶。 我想,这首合唱曲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也饱含着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深厚情谊。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黄河大合唱》迅速在人民群众中传唱开来。 从延安到抗日前线,从农村到城市,处处都能听到这首歌曲嘹亮的旋律。它像一面精神的旗帜,鼓舞着人们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的决心。许多战士在歌声中奔赴沙场,许多群众在歌声中投身革命。 这首歌,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号角,最强劲的力量。 1940年,冼星海受党中央派遣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 然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被战争和交通阻隔,无法归国。 在苏联的日子里,尽管条件艰苦,他仍以音乐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创作了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以及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 他的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突破,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然而,长期的劳累与恶劣的生活条件让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1945年,他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年仅40岁。冼星海用短暂的一生,将音乐与革命融为一体,将生命献给了国家和民族。 冼星海的爱国精神、革命意志和艺术追求,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 1985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广州音乐学院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成为中国音乐教育的重要基地; 2005年,在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之际,番禺博物馆开设了专门展厅,展示他的生平与作品,传扬他的精神。 此外,在广州二沙岛上的星海音乐厅,乐声悠扬,冼星海的名字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 通过展览、讲堂和音乐会等多种形式,冼星海的故事不断被传颂,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向前。 冼星海以音乐为刀枪,以旋律为呐喊,为国家和民族危亡尽显赤诚。 他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位卓越的作曲家,更是以艺术抗争的革命战士。 正如他的音乐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他的精神也在新时代中被不断传承。他让我们明白,音乐不仅能激励人心,更能凝聚民族意志,为国家和人民点燃希望之光。
1939年,冼星海追着一只鸡到处跑,最后也没能抓到,生气的说:我不管!我要吃鸡!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01 23:17:39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