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进士瑶头·蒙诏档案“透露不凡的家世才学”进士档案“见者沾喜得福” 蒙诏进

明朝进士 瑶头·蒙诏档案“透露不凡的家世才学” 进士档案“见者沾喜得福” 蒙诏进士档案,见者沾喜得福 蒙诏进士档案透露不凡家世才学 蒙诏(1519—1582),字廷纶,念五公世孙,广州府番禺县瑶头乡(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联星村)人。发扬优良学风,刻苦善学,考取举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浙江副使、参政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 蒙诏公为民仗言。巡察延庆、提督赣汀韶军务,使地方官军恢复了风清气正的景象。到福建监察巡视,贪官污吏惧怕他的威名,闻风弃掉官帽官职而逃。 蒙诏公选才任能。主持朝廷试院考试事务,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选拔了栋梁之才;向朝廷举荐晋江才子壮履丰出任翰林编修,举荐莫文泰出任州府儒学教授。他教育儿子读书善学,儿子出任光禄寺署正、武英殿中书、大理寺评事。 蒙诏公教化社会。退归故里后,著书立言,编修族谱,确定族谱条目的编写新标准,审定族谱文稿,亲笔为念四念五公、蒙甄公、英昴公等祖先撰写传记。著有《奏疏》10卷,《百战奇法》10卷,《蒙廷纶文集》6卷等书,展示卓越的监察辅政才能、军事才干、诗词文学才华。 蒙诏公忠孝两全。他事奉母亲活到百岁,官府立“百岁坊”给予旌表。蒙诏公在读书成业、做人为官、敬老孝亲、编修族谱等方面为蒙氏树立了好榜样。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登科录页面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登科录》,记载了蒙诏公的进士档案。这种档案由考生填报,殿试金榜公布后,由礼部刻制进士题名碑并刊印进士登科录,真实可靠,具有权威性。 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登科录第三甲页面 蒙诏公的进士档案,编排在嘉靖壬戌科徐时行榜第三甲第五名。原文为:“蒙诏,贯广州府番禺县民籍,国子生,治诗经。字廷綸,行二,年三十八,十二月初七日生。曾祖仲恺,祖父蒙萃,父宗远(典史),前母陈氏、刘氏,母李氏,慈侍下。兄谏(知县)。娶麦氏。广东乡试第四名,会试第五十六名。” 蒙诏公进士档案原版影印 这份宝贵的明代进士档案,记载了以下真实信息: (1)蒙诏公,广州府番禺县民籍,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生员,攻读《诗经》,在广东考试选拔(乡试)时考取第4名,在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会试)中考取第56名。殿试荣登金榜第三甲第5名,赐同进士出身。 (2)蒙诏公,字廷纶,参加殿试那年三十八岁,十二月初七日出生,妻子麦氏。兄弟排位老二,兄长蒙谏担任知县。 (3)蒙诏公的曾祖父蒙仲恺,祖父蒙萃,父亲蒙宗远担任典史之官。前母陈氏和刘氏,母亲李氏。蒙诏公参加殿试那年,父亲已经去世。 蒙诏公的进士档案,对于再现和研究广州番禺蒙氏族史具有重要作用,成为蒙氏宝贵的历史文献。2025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整理 古代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进士’的来由 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最高等级。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张元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广州海珠瑶头村

0 阅读:0
凡霜谈过去的历史时光

凡霜谈过去的历史时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