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前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後,朝日新聞一張在滿是瓦礫、白雪覆蓋的災區,一名僧人靜靜

访枫谈搞笑 2025-03-13 11:37:19

十四年前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後,朝日新聞一張在滿是瓦礫、白雪覆蓋的災區,一名僧人靜靜地佇立,雙手合十祈禱的身影深深烙印在人們心中。這位僧人叫做小原宗鑑,他是岩手縣盛岡市石雲禪寺的副住持。

小原宗鑑師於1983年1月7日出生於岩手縣盛岡市,從小便與母親一起坐禪,早早接觸佛教思想。他在當地中學畢業後,進入京都的「一燈園高校」,在那裡學習奉獻與利他的精神。2006年,他自東洋大學文學部印度哲學科畢業,並於2008年開始在石雲禪寺修行,進行托缽、坐禪、耕作、修整寺院庭園等修行,將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震災發生。約三週後的4月1日,小原師父懷抱「或許能陪伴、幫助某個人」的心情,獨自從岩手縣宮古市出發,一路步行至宮城縣石卷市,沿著約150公里的沿岸地區誦經祈禱。

然而,當他抵達宮古市著名景點「淨土濱」,眼前滿目瘡痍的景象讓他震驚不已,直言「腦海中的震災畫面與現實完全無法重疊」。當他換上僧衣準備開始行動時,一名中年女性對他說:「你在幹什麼?如果有時間穿這種衣服,不如去當志工!」這句話讓他一度猶豫,懷疑自己到底該做什麼。

真正開始行動後,他發現自己無法發聲「如果誦經,會不會掩蓋了那些求救的聲音?如果合掌,會不會讓還在尋找親人的家屬更痛苦?」這些疑問讓他感到無比煎熬,他能做的,只有對著瓦礫堆靜靜合十。

當他向師父石雲禪寺住持中島紹信求助時,師父對他說:「去學習『無能為力』吧。」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小原師,讓他明白,面對災難,人類的渺小與無力是無可避免的,但即便如此,祈禱依然具有意義。

在這段旅程中,小原師見證了無數令人心碎的景象。因無人解開鎖鏈而餓死的犬隻、被海水沖上沙灘後遭烏鴉啄食的牛隻。在大船渡市的一處遺體安置所內,他受親戚委託前往,為約100具遺體誦經祈禱。然而,當他走出安置所時,卻看到一旁的操場上,孩子們正開心地踢足球。這強烈的對比讓他領悟:「正因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的可貴才會被映照出來。」

為了不讓震災的經驗被遺忘,從地震之後石雲禪寺每月11日舉辦「知足日」,寺內僅提供白飯與味噌湯,讓人們體驗最簡單的生活,以此表達對生命與食物的感恩。小原師表示,這樣的做法改變了許多孩子的態度:「平時吃飯總是挑三揀四的孩子,這一天竟然把飯吃得一粒不剩,洗澡時也變得更加珍惜水資源。這些,不必言語說明,也能傳達到內心。」

此外,寺內供奉著一座「知足觀音像」,這尊佛像來自宮城縣大崎市,由震災後的瓦礫中尋獲。佛像的臉龐帶有傷痕,手腳殘缺,但仍保持著平衡的姿態。小原師父將其視為「足夠即是圓滿」的象徵,提醒世人珍惜當下。

即使震災已過十餘年,小原師父仍表示:「我不覺得自己改變了什麼,也不覺得自己幫助了誰。」然而,他也深知,祈禱與行動相輔相成,「光是思考是不夠的,只有實踐與行動,才能讓一切成為真實。」

如今,石雲禪寺迎接了許多不上學的孩子與心靈受創的人們,小原師父將震災的經驗與智慧分享給他們,讓寺院成為一處能夠療癒人心的場所。

在巨大災難面前,人類的力量有限,但是祈禱並非無用。它是一種心靈的寄託,也是一種精神的支持。他的身影提醒我們,在物質之外,精神的慰藉與關懷同樣重要。

「去學習無能為力。」這句話不僅適用於震災,也適用於人生的各種困境。在絕望與哀痛中,人們或許無法改變現實,但依然可以選擇如何面對。

0 阅读:2
访枫谈搞笑

访枫谈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