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后来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顿时不淡定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的北京,秋风渐起,街头巷尾还带着几分夏末的余温,在一间简朴的房子里,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与29岁的记者张严平完成了他们的婚礼。 没有盛大的仪式,也没有多少宾客,只有几声祝福和两颗紧紧相依的心,这段相差36岁的婚姻,在当时的社会里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尤其是张严平的父母,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比自己还大的男人,气得几乎要断绝关系,可当他们后来知道杨南生的真实身份时,脸上的表情却从愤怒变成了震惊,再到掩不住的敬佩。 事情得从两年前说起,1984年,张严平刚从山东大学毕业,凭着一腔热情和扎实的功底进了新华社,那年全国两会,她接到任务,要采访一位来自陕西的代表杨南生。 初见时,杨南生头发已有些花白,穿着朴素,脸上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沉稳,张严平本以为这位航天专家会高高在上,可他说话却温和又风趣,聊起火箭技术时眼里闪着光。 她问了不少问题,他答得简洁却深刻,还偶尔夹杂几句对文学的见解,让张严平觉得这人不只懂科学,还有一颗丰富的心。 采访结束时,她心里多了一份说不出的好感,几天后,她鼓起勇气写信感谢他配合采访,没想到杨南生回了信,字里行间透着真诚,从此,两人开始了书信往来。 信纸上的交流,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两个原本陌路的人越拉越近,杨南生在信里讲起科研中的趣事,分享他对人生的看法,语气幽默又温暖;张严平则写下工作中的困惑,他总能给出中肯的建议。 时间一长,她发现自己越来越期待他的回信,而杨南生也从她的字迹里读出了灵气与真情,1985年的一天,杨南生约她在公园见面,那晚月光清亮,他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我喜欢你,想和你在一起。” 张严平心跳得厉害,她知道他比自己大36岁,可那一刻,她只觉得面前的男人值得托付,她点点头,答应了,两人决定相守,可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张严平把恋情告诉父母时,家里像炸了锅,母亲拍着桌子说:“他比我还大几岁,你疯了吗?”父亲也沉着脸劝她:“你还年轻,前途无量,找个这样的男人图什么?” 在他们眼里,杨南生就是个普通老头,和女儿完全不搭,他们苦口婆心,甚至搬出亲戚来劝,可张严平不为所动,她说:“我爱的是他的人,年龄不算什么,” 父母却觉得她被冲昏了头,态度越来越强硬,坚决不许她继续这段感情,僵持之下,张严平想了个办法:让杨南生亲自见见父母,也许他们会改变主意。 那天,杨南生穿着整齐,提了些简单的礼物登门,父母一看他花白的头发和略显疲惫的面容,心里更不痛快,招呼都冷淡得不行,杨南生却不急不躁,微笑着和他们聊家常。 聊着聊着,他提到自己这些年在陕西做航天研究,说起为国家火箭事业出力时语气平淡,像在讲别人的事,张严平的父母却听愣了,忍不住问:“你是说火箭?国家的那个火箭?” 杨南生点点头,简单说了几句自己的工作,张严平赶紧补充:“他就是杨南生,探空火箭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奠基人。”这话一出,屋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父母对视一眼,眼神从疑惑变成了震惊,他们这才知道,眼前这个不起眼的老人,竟是为中国航天立下大功的专家。 得知真相后,父母的态度像换了个人,他们开始问杨南生工作上的事,听他讲起早年在艰苦条件下搞科研,讲起团队怎么攻克难关,眼里多了几分敬意。 母亲甚至起身给他添了杯茶,语气缓和了不少,父亲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不是嫌你老,是怕严平以后受苦,可你这样的人,我们信得过。” 杨南生的身份,让他们放下了对年龄的执念,也看到了女儿选择的理由,那天,杨南生走时,父母没再反对,还叮嘱他常来坐坐。 1986年,张严平和杨南生结了婚,婚礼虽简单,却满是温情,婚后,外面免不了有些闲话,有人说张严平图名利,有人笑杨南生老牛吃嫩草,可他们不在乎。 张严平继续做记者,跑新闻、写报道,事业上一点没落下;杨南生埋头科研,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两人互相支持,日子过得踏实又充实。 父母偶尔来看他们,见杨南生对女儿体贴,也就彻底放了心,直到2013年杨南生去世,这段婚姻才画上句号,可张严平始终记得他的好,也记得父母从反对到认可的那一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华西都市报2022-02-18《“君生我未生”阻挡不了相知,女记者出书再现与科学家的爱情》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后来当
如梦菲记
2025-04-08 11:34:3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