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周恩来被捕,国民党团长却给他换上国军的衣服,准备协助他逃走,谁知却迎

文史记叙录 2025-04-12 12:17:15

1927年,周恩来被捕,国民党团长却给他换上国军的衣服,准备协助他逃走,谁知却迎面走来了一个国民党高官,还认识周恩来!

1924年,年仅26岁的周恩来来到广州黄埔军校任教,在这里,他不仅教授政治课程,还负责学生思想工作和军事训练。

周恩来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他善于将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常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复杂的政治概念。

他的课堂充满活力,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幽默风趣,深受学生欢迎。

周恩来还经常与学生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困惑,解答他们的疑问,他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使得许多学生都将他视为人生导师。

这种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日后的历史风云中,竟成为周恩来多次化险为夷的关键。

1927年4月,上海局势风云突变,12日凌晨,国民党右翼势力在蒋介石的指挥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当时正在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周恩来,成为了国民党军队的头号追捕对象,蒋介石甚至下令悬赏8万大洋缉拿周恩来,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足以在上海购买一栋豪华洋房。

然而,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周恩来昔日的学生们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这位敬爱的老师,其中,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师师长斯烈的行动尤为引人注目。

政变前夕,斯烈突然邀请周恩来到其师部"商谈要事",表面上,这是一次普通的会面,但实际上,斯烈是想将周恩来暂时支开,以免他在即将爆发的政变中遭遇不测。

虽然斯烈的做法有些欠妥,但其用意却是好的,这种复杂的心理,正反映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然而,命运弄人,就在周恩来离开斯烈的师部,准备返回工人纠察队总部时,枪声已经响起。

周恩来意识到大事不妙,只得暂时隐蔽,可惜,他还是在4月12日当天被捕了。

那一天,上海浦东的一片棚户区内,二十六军第七团的士兵们正在进行地毯式搜捕,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藏身于此的周恩来,将他押送到了一师七团团部,此时的周恩来,命悬一线。

然而,命运再次眷顾了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七团团长鲍靖中,正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期的学生之一,当鲍靖中走进关押周恩来的小屋时,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曾经的恩师。

鲍靖中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曾在第一次东征中立功,被提拔为营长,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中校团长了,面对昔日的恩师,鲍靖中内心激烈交战。

最终,师生情谊战胜了军令。他决定冒险救出周恩来。

鲍靖中小心翼翼地支开了看守的士兵,向周恩来表明了身份,并承诺会帮助他脱险,随后,他命令手下找来一套军服,让周恩来换上,伪装成该团的普通士兵。

就这样,在鲍靖中的掩护下,周恩来开始了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就在周恩来和鲍靖中准备离开时,师政治部代主任酆悌突然赶到。

酆悌也是周恩来的学生,此行本是想劝说周恩来发表"脱离中共"的声明以保全性命,看到鲍靖中的异常举动,酆悌心中了然,但他选择了沉默,他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询问了一些例行公事的问题后就离开了。

这一幕戏,三个人各怀心事,却都心照不宣,酆悌的选择,再次体现了黄埔军校学生对周恩来的敬重之情,即便立场不同,他们依然选择保护这位曾经的恩师。

在鲍靖中的帮助下,周恩来成功骗过了几道岗哨的盘问,几经周折,终于安全抵达了火车站附近,就这样,周恩来再次化险为夷,得以继续他的革命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恩来被捕期间,国民党军内部对如何处置他存在严重分歧,有人主张将其就地枪决,有人则建议先行拘押,等待上级指示,这种分歧,某种程度上为周恩来的脱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周恩来的这次脱险经历,只是他与黄埔军校学生之间深厚情谊的一个缩影,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

即便面对高额悬赏,即便站在对立阵营,这些曾经的学生们依然选择了良知和情义,多次帮助周恩来化险为夷。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多年后,当周恩来成为新中国的总理时,他并未忘记那些曾经救助过他的人。

1956年,当周恩来陪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问南京时,他特意打听到了鲍靖中的下落,并给他写了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信。

次年,周恩来再次来到南京,专程看望了鲍靖中,他不仅亲自慰问老友,还嘱咐市政府领导要好好照顾鲍靖中的起居,这种知恩图报的品格,充分体现了周恩来的高尚人格。

0 阅读:73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