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年底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作为济南市唯一一所学校,被邀请参与到“教育市集”之中。4天时间里,胜利大街小学以“教师二次成长”为主题的摊位上交流不断、赞扬不断,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项目的深研成果受到与会教育同仁的广泛关注与欢迎。
“教师实践性知识”有何魔力,能够让学校闪耀“国字号”教育盛会?
“‘教师实践性知识’,就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后形成的,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学校校长王念强表示,教师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自主发展、适性发展,学校要做的就是引领每一名教师在文化领导力的作用下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引领胜利的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项目在第十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广受好评
教师第一、适性发展
胜利教师有足够“成长自由”
“教师谈吐‘清晰、准确,善于总结提炼’。理论也好,经验也罢,一经实践验证,教师就会进行提取,并沉淀为专业知识。”蒲公英教育智库的记者如是说。
“在我走过的学校里,一线教师层面,整场报告所呈现的专业水准,稳稳排在全国前列。”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给予极高评价。
在记者问及自身成长的“密码”时,老师们的答案出奇的一致:“教师第一,适性发展。”
教师如何适性发展?胜利大街小学的诀窍是以“理解力发展教学”为课堂变革突破口,以“教师实践性知识”为诊断工具,引领着教师们不断走向专业。
早在2006年,学校就推出了“331教师发展工程”。“学校成立青年教师致远会、胜利名师研究会、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会等‘三个教师学会’,搭建起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学生发展部部长李爱珍介绍,学校还开展青年教师读书论坛、胜利名师行知论坛、胜利先锋发展论坛,提升干部教师综合学研能力。
同时,学校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发展档案,探索形成“教师成长积分式”评价机制,并建立“名师巡讲”机制,充分调动起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2015年,学校正式将“教师实践性知识”这一诊断性工具引进校园,开始从关注教师的外在行为转向内在思考,引导教师从关注“做了什么”转向“为什么这样做”。
现如今,经过几轮科研实践,学校已经把这套诊断性工具嵌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领域,成为让教师成长的“诊断地图”。
2018年底,学校又启动“理解力发展教学”的课堂变革,引导教师从传统的“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评估教学结果”,到理解力发展教学的“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完成了“逆向设计”的翻转,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大单元整体教学、逆向设计、真实表现性任务的研究,比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提前起步了四年多的时间,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让老师们看到了成效,教师课堂改革的热情再次提升。
“在胜利,有一种发展叫‘适性’,有一种幸福叫‘研究’,学校会给教师足够的发展自由度,并提供充足的后备保障,那就是给方向、给空间、给服务、给影响,引领着老师们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学校教学管理部部长杨珂介绍,实践性知识,不是为了“见招拆招”被动应付,而是“见微知著”,帮助老师们主动化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学校教师实践性知识阶段分享会
教师都是“思考者”
个个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今天你微笑了吗?今天你读书了吗?今天你进步了吗?这是胜利学子的“每日三问”。
同样,胜利教师也需要时刻反思。
从最初的“每月十问”,到“日周月学期清单”,再到“今年怎么看,明年怎么干”,现在是“这学期怎么看,下学期怎么干”,学校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多种工具。
通过交流,记者发现,在胜利大街小学,每一位老师都是一名思考者。老师们会不停地思考,如何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更好地彰显创生理念、促进深度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养分。
“老师们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会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可如果不总结出来,就很难在较高层次上成就自己。”在王念强眼里,老师们的“独门绝技”堪比一座座“宝藏”,学校要做的就是引领他们形成个人成长的“宝藏”。
如何开发好自己的“宝藏”?胜利人开始了自主命题的探索,学校以“人人有品牌”为抓手,提出“一组、一读、一展、一会、一讲、一换、一人”的“七个一”工作要求。其中,“一人”便是指教师要寻找自己的对标人物,并以此为目标,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成果及新生长点。
与此同时,学校为每位老师量身定制了“教师自主教学工作室”,指导教师从建立教育品牌的角度进行教育主张的表达和梳理,引领老师们“研究—实践—反思—创新”,每一位教师在一次次思考与践行中不断消化着新理念、破解着新困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主张”。
从2015年,第一个特色主题教育工作室“小种子绘本工作室”开始,到今天,密密麻麻的工作室已经遍布整个校园:科学学科的“胜利百草园”,语文学科的“阳光食育坊”“四书堂”“青葵园”,数学学科的“数学+益智创客实验室”,英语学科的“小学英语绘本泛课程”……
学校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就是在这种氛围引导下,学校班班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的负责人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普通学科老师,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拿手的东西。每位教师在得到“适性发展”的同时,学校“宽基”教育理念也得以落地。
人人都是“学习者”
教师们加速迈向“学术高原”
“烧脑”“成长”“专业”……
提起学校每两周一次的行政例会,“胜利行政组”的老师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次开会,都是一种成长”。
“学校的行政例会不是传统的工作汇报,而是研究型的例会,或者是一种专业引领性的例会。”学校党总支书记臧晓霞介绍。
记者在旁听学校行政例会时最大的感受也是“学习无处不在”。
会议伊始,首先是一名行政组教师带领大家进行党建学习和业务学习领航,随后各岗位从“红底线、生命线、成长线和责任线”4个维度进行分享。随后的议题讨论环节更是“烧脑”,王念强会结合自己最近的学习与思考,现场“提问”,并让老师们一一“作答”。
像这样随时随地地学习,在胜利大街小学还有很多。
走进胜利大街小学,你会见到8位带着“见习校长”袖标的年轻教师。这是本学期学校新推出的“见习校长”制度,8位从35岁以下教师中遴选出来的青年教师,拜学校4位校长为师,跟着校长学习学校日常管理。“见习校长”们每周组织一次分享会,并每周更换一次“校长导师”,1个月下来,便可实现跟随4位校领导学习的“小目标”。
此外,在胜利大街小学,接待参观交流时校长能不讲就一定不讲,交给中层;中层能不讲的,一定交给教师去讲。学校还通过名师巡讲、课题研究等平台和策略让教师高质量输出内容,倒逼教师不断学习。
正是因为一系列不同形态的学习机制,引领着教师们不断打磨实践经验,并不断反思成长。
“成熟教师突破瓶颈实现二次成长,绝不只是简单地克服‘职业倦怠’。”王念强表示,在胜利大街小学,无论是文化、机制引领,还是工具、资源支撑,都旨在引燃教师内生动力,让越来越多成熟教师站上“研究高地”,走向“学术高原”,“老师们的实践与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多,教师成长也就水到渠成了。”
记者:史春勇编辑:俞丹校对: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