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连任:掌声与争议背后的格力治理命题 2025 年 4 月 22 日,71 岁的董明珠以超 33 亿股赞成票开启格力第五个三年任期,这场被视为 "毫无悬念" 的选举,再次将这位 "铁娘子" 推向舆论中心。从 "好空调,格力造" 的产品代言人到执掌千亿市值企业的掌舵者,她的连任既是个人领导力的延续,也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巨头在转型期的复杂治理命题。 一、高票连任:业绩背书下的 "强人治理" 逻辑 董明珠的连任首先源于资本市场的信任。数据显示,其掌舵格力的 12 年间,公司营收从 2012 年的 1000 亿跃升至 2024 年的 2300 亿,净利润增长超 3 倍,空调市占率稳居全球第一。这种 "用数字说话" 的能力,让股东愿意忽略其争议性言论 —— 正如股东大会上超 100% 的赞成票率(含累积投票制下的票数叠加)所揭示的:在业绩主义盛行的商业世界,结果比过程更具说服力。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格力的 "董明珠符号化"。从直播带货创下百亿销售额到亲自代言全系产品,她将个人 IP 与品牌深度绑定。这种 "企业家即品牌" 的模式在营销层面极具爆发力 ——2023 年格力电商渠道营收占比突破 45%,较十年前提升 30 个百分点,其中董明珠的个人影响力功不可没。对格力而言,维持这种强个人 IP 的连续性,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维持市场认知度的稳定性。 二、年龄焦虑与接班困局:格力的 "塔尖依赖症" 但掌声背后是隐忧。当董明珠踏入古稀之年,企业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愈发凸显。管理学理论指出,超过十年的 "单一领导人模式" 易导致决策路径依赖,而格力近年的几次争议性事件 —— 如 2022 年专卖店体系改革引发的渠道震荡、2023 年 "去网红化" 营销战略的反复 —— 已被部分分析师视为战略调整迟滞的信号。 接班人问题尤为尖锐。在股东大会上,董明珠直言 "格力绝不用海归派",这一言论虽被解读为对本土人才的信任,却也暴露了管理层梯队建设的保守性。对比美的、海尔等同行早早启动的 "少帅计划",格力高管团队中 70 后占比不足 20%,核心技术团队带头人平均年龄达 58 岁。这种 "塔尖依赖症" 在行业变革期潜藏风险 —— 当智能家居、新能源等赛道需要敏捷决策时,老龄化的管理层能否快速响应? 三、品牌双刃剑:从 "话题女王" 到舆论风险点 董明珠的个性鲜明既是格力的品牌资产,也可能成为负资产。她在公开场合的大胆言论 —— 从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的豪情到 "海归派有间谍" 的争议 —— 屡屡制造传播爆点。数据显示,近三年格力相关舆情中,董明珠个人话题占比达 67%,这种 "高曝光度 + 高争议性" 的模式,在提升品牌活跃度的同时,也带来管理风险。 2024 年的 "专卖店改名事件" 便是典型案例:部分门店尝试去 "格力" 化以拓展多元化经营,引发经销商体系动荡,最终由董明珠亲自出面平息。此类事件反映出一个深层矛盾:当企业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深度介入日常运营,组织的科层制体系可能被削弱。在职业经理人制度成熟的企业,这类战略调整本应通过市场调研与内部论证完成,而非依赖 "掌门人口头决策"。 四、制造业转型期:强人治理的终局思考 董明珠的连任本质上是传统制造业在转型期的一种治理折中。在智能化、全球化的双重挑战下,格力既需要她的铁腕推动技术攻坚(如芯片自研投入已超 200 亿),又不得不面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滞后。这种矛盾在美的集团等推行 "职业经理人 + 股权绑定" 模式的企业中已逐步化解,而格力仍在 "强人治理" 与 "制度治理" 间寻找平衡。 对于格力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在保持战略连贯性的同时,构建更具弹性的治理结构。或许可以借鉴华为的 "轮值董事长" 制度,通过集体决策机制平滑权力过渡;亦或参考方太的 "儒家式治理",将企业家精神转化为组织文化基因。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尽早打破 "董明珠等价于格力" 的认知定式,才是这家制造业巨头走向百年企业的关键一步。 当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再次强调 "格力没有天花板" 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企业家的雄心,更是中国制造业在代际更替关口的集体缩影。下一个三年,或许比业绩增长更重要的,是格力能否在治理层面完成从 "个人驱动" 到 "体系驱动" 的跃迁 —— 这既是对董明珠领导力的终极考验,也是中国企业走向现代化治理的必答题。
董明珠连任:掌声与争议背后的格力治理命题 2025年4月22日,71
陈峰投资
2025-04-23 21:15: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