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搜索高亮]:每个人都要学会愤怒的正确姿态。这是我读《传习录》得...
枫儿的
2025-04-25 16:45:40
王阳明[搜索高亮]:每个人都要学会愤怒的正确姿态。这是我读《传习录》得到的启发。
王阳明说:致良知,不是要你把每个事物的原理都琢磨透,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去体察心中的天理。
🌟说人话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懂得变通。
拿愤怒来说,人不是不可以愤怒,儒家讲究的根本不是灭人欲,而是去私欲。
去私欲就是愤怒要有个度,而且该愤怒时就要愤怒,只不过具体在不同的场景中,愤怒的程度不太一样。
举个例子,有个小伙伴跟我说,她觉得自己在心上修得很好,但是一回到事上还是会被打回原形。
比如辅导孩子写作业,会发火责备孩子。我对她说:能在事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已经很可贵了。很多家长都没有这个意识呢,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
生气是正常的,当然可以生气。只是这个度要把握好,比如再怎么生气,也不要随意评价孩子“笨”“懒”“没用”之类的词,这个杀伤力太大了。
我从小就经常被否定,太了解这种滋味了:连我的亲妈都嫌弃我,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爱我?我还值得被爱吗?
所以我变成了严重的讨好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和配得感都很低。
我甚至觉得:宁可打孩子,都不要有任何自尊心的中伤。
再比如,我表达一个观点,有人来骂我,那我可不可以怼回去呢?当然可以。只不过我不能像对方一样,情绪完全失控。在急着反驳之前,我要先停顿一下。
这就是“中庸”讲的东西,永远要把分寸拿捏得当,避免事后过于后悔。
王阳明说:在内心感应事变的过程中体会义理。什么意思呢?你经历的事多了,自然就有自己的分寸。
孔子说: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说他的天理已经纯养到极致的地步,任何一个起心动念都不会导致越界的行为。
所以,我们不用急。这条修行的路很长,我们能有觉悟的意识,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有多少人活了大半辈子,还是浑浑噩噩、无明困顿的状态呢!
我们生来都不是圣人,不要用圣人那套标准来要求自己。就像王阳明说的“不停在事上磨”就好了。今天这件事处理得不够好,及时复盘,下次能进步1%就行。
包括我每天写笔记也是这样,当然有写得烂的时候,但是没关系啊,方向对了,我就可以持续进步,又不是明天就不写了。
修心不是消灭情绪,而是学会与情绪共舞。共勉!读书成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