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少年时,在一位许老师的私塾里读书。有一次,师生共同吃饭时,段祺瑞忽然发现自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28 08:49:05

段祺瑞少年时,在一位许老师的私塾里读书。有一次,师生共同吃饭时,段祺瑞忽然发现自己碗里多了一块肉,从此之后,碗里不时多出来好吃的,老师和师兄却都没有。他忍不住向安排饭食的许小姐问,她红着脸说:“你尽管吃你的好了,问它干嘛?傻子!”

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在执政期间做出了一项备受争议的决定。由于当时中国政府财政困难,资金短缺,导致政府运转困难,段祺瑞通过日本首相寺内正毅的特派代表西原龟山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八次借款,总额达到1.45亿日元,这笔外债被称为“西原借款”。通过这一借款,段祺瑞将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大量资源的权益出卖给了日本。 当初借款时,段祺瑞并未打算偿还。根据曾在段祺瑞公馆长期工作的王楚卿的回忆,段祺瑞曾坦言:“咱们对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时。这些借款,谁打算还呀!到时候一瞪眼就完了。”他当时的想法是,借款只是一种暂时的手段,并没有考虑到日后偿还的责任。 段祺瑞的出生地是安徽六安的太平集,生于1865年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他的祖父段佩原是一个农民,后与乡邻刘铭传一同从事私盐生意。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刘铭传在乡里组织团练与太平军对抗,段佩也随刘铭传参军,段祺瑞从小便深受军旅文化的影响。 段祺瑞四岁时,因家庭原因随父母迁居安徽寿州炎刘庙避难。原来,段祺瑞的父亲段从文曾因杀害当地土豪刘楠、刘枢而招致报复,才被迫迁移。段家最终定居在合肥,而段祺瑞也因此有了“段合肥”这一别名。 1872年,段祺瑞八岁时,祖父段佩将他接到江苏宿迁,与自己同住,并将他送到附近的私塾接受教育。1879年,段祺瑞15岁时,祖父段佩去世,而段祺瑞在随祖父归葬合肥后,还在家乡继续学习了一年私塾,成为侯姓塾师的学生。

少年时的段祺瑞勤奋好学,在私塾里跟随许老师和一众师兄弟攻读诗书。那时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大家一起听讲,一起吟诗作赋,一起用餐。说起吃饭,段祺瑞忽然想起一个细节。有一次,师生共同进餐,他发现自己碗里不知何时多了一块肉。那是一块色泽诱人的鸭肉,晶莹剔透,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段祺瑞一时有些纳闷,这块肉从何而来?他环顾四周,师兄弟们的碗里似乎都没有。 没想到,类似的情况竟然一再发生。往后一段时日里,段祺瑞时不时会发现自己碗中神奇地多出一些美味。有时是一块肉,有时是一个鸡蛋,有时是一个丸子......不过每次都只有他独享这份殊荣,其他人包括许老师在内,从来没有多出过什么好吃的。 段公子心中的疑团越积越多,终于按捺不住,决定一探究竟。这天用餐时,他特意吃得慢了些,等到大家都离席后,他才悄悄溜进厨房,想当面询问许小姐个中缘由。许小姐见他突然出现,先是一怔,继而双颊飞红,眼神闪烁。段祺瑞刚想开口,许小姐却抢先说道:"段公子,你尽管吃你的好了,问它干嘛?我能不知道放在哪个碗里吗?傻子!" 语毕,许小姐飞快地跑开了,留下段祺瑞在原地发愣。慢半拍的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碗里多出的美味,竟是许小姐特意加给他的!顿时,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段公子也不禁有些脸红。原来,许小姐对自己也是有意的啊! 段祺瑞在掌握北洋政府政权后,推行独裁统治,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及国会的正常运作,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在这种背景下,孙中山提出了“护法”的口号,但这一口号在当时的民众中缺乏号召力。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以自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开始了北伐。然而,西南军阀很快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停战并排挤孙中山,改组了军政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的失败让他意识到,单凭南方军阀的支持是无法反抗北洋军阀的。 1924年11月,段祺瑞重新回到政坛,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的临时执政。但在1926年3月18日,执政府大门前发生了学生和市民的惨烈屠杀事件,史称“三·一八惨案”,这使得段祺瑞的执政难以维系。1926年4月20日,段祺瑞宣布退出政治舞台,开始了他最后的退休生活,从此在天津度过了余生。 与其他乱世军阀不同,段祺瑞并不嗜好抽烟、酗酒、嫖赌,也不贪污,不占人便宜,因而被称为“六不总理”。此外,他因成功迫使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和抵制袁世凯称帝三件事,也获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誉。尤其在“三一八”惨案后,段祺瑞深感愧疚,曾跪地发誓不再食荤,并以此表达忏悔之心。 医生曾建议他恢复饮食习惯,但段祺瑞坚持拒绝。侄子段宏纲曾为他悄悄加了一些鸡汁到菜肴中,结果被段祺瑞察觉,并严厉训斥道:“我从庚申年开始吃素,已近二十年。国难日深,年事已高,效国无力,只求早日超脱,你们不可再做恶作剧,增添我的罪过。”段祺瑞待文人礼貌周到,绝不失礼;而对待武将,他却常常口无遮拦,毫不客气。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来执政府汇报工作时,段祺瑞当众指着他说:“这是我以前的兵。”

0 阅读:0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