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弑父”,是从掀了曾经喜欢的男偶像的桌开始。
这个“弑父”的比喻来自于弗洛伊德的“弑父情结”,指的是孩子在心理发展中从对父母权威的依赖,逐渐走向自我认同和独立的过程。
跟男孩(性)不同,无论多烂的父亲,男孩都隐约的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同为男性的既得利益,所以只要真的超越父亲,寻找到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就完成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期望的挑战。
而女孩(性),则更侧重于情感的成长和摆脱依赖的过程,让自己逐渐从理想化的男性形象中解放出来,寻求自我独立和社会认同。
而这个“理想化的男性形象”,往往并不是自己的“父亲”,是年幼时喜欢的男性公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