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枇杷400块,不给钱不许走”成都一游客摘枇杷被农户索赔400元!街道办

不服输的三傻 2025-04-29 18:30:43

“两颗枇杷400块,不给钱不许走”成都一游客摘枇杷被农户索赔 400 元!街道办回应后仅赔30元?遇到这种事,你觉得合理吗? 2025年4月26日下午,几名游客在成都龙泉山景区游玩时,经过一片果园。看到枝头上挂满了金黄的枇杷,几位游客一时好奇,顺手摘了两颗。 没想到,果园的主人,张老先生,发现后立即要求游客赔偿。张老先生坚称,枇杷树是他精心种植的私人财产,未经允许摘果属违法行为; 因此要求游客按照告示牌上列明的标准支付赔偿款——每颗枇杷100元,共计400元。 但游客显然并不认可这一赔偿金额。李先生,身材高挑的游客之一,认为市场上枇杷的价格不过十元一斤,400元的赔偿显得过于夸张。 他提出愿意赔偿50元,但遭到张老先生的拒绝。双方争执不下,甚至一度发生肢体冲突,张老先生坚决表示:“不给钱不许走。”整个过程被同行女子拍下,并称张老先生的做法为“讹诈”。 其实,很多游客并未意识到,在许多乡村景区,虽然果树看起来是公共景观,但它们往往属于当地农户。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许多游客未曾与农户进行沟通就擅自采摘果实,造成了农民的经济损失。而景区管理方,通常没有对果树的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导致游客容易产生误解。 这种看似无害的行为,却与农村地区的劳动价值观产生了冲突。游客往往带着“这是公共资源”的假设来行动,却忽视了“这其实是别人辛苦经营的成果”这一事实。 当然,张老先生的索赔金额显然过高。根据市场价格,400元的赔偿标准显然与枇杷的实际价值不符,虽然张老先生设立了告示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随意要求过高的赔偿。 实际上,在法律上,赔偿金额应该根据实际损失来确定,超出市场价值的索赔可能涉嫌敲诈。 尽管有“请勿采摘”的标识,果园产权的不明确,使得游客在面对诱人的果实时,往往无法判断其是否属于私人财产。游客不懂得尊重果农的劳动成果,景区管理的模糊性更是加剧了这种误解。 对于游客而言,尊重当地的农民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已经成为现代旅游文明的一部分。 我们常说“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但有时我们忘了这些“自然资源”背后,往往凝结着农民的辛勤付出。 而对于农民来说,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既需要法律的支持,也需要合理的沟通和管理。在这种背景下,过高的赔偿要求不仅会引发矛盾,甚至可能影响到当地的旅游形象。 对于这起事件的结局,虽然在警方调解下,游客最终支付了30元赔偿,但这件事远未结束。 游客应当尊重乡村旅游的规则与文化,而景区管理方则应当明确果树的归属与产权,确保游客能够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因不清楚的产权信息而引发纠纷。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给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认知上的冲突。

0 阅读:0
不服输的三傻

不服输的三傻

不服输的三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