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几个村民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村民们直接将遗体烧毁,把棺材改成了板凳,边角料竟然还拿来当切菜板...... 丁汝昌,1836年出生在安徽肥西一个穷乡僻壤的农家,家里没啥背景,小时候估计也就是个放牛娃。长大后,日子不好过,他就跑去当兵了。先投了太平军,扛着破枪跟着队伍打仗,后来见风向不对,1861年跳槽到湘军,投靠曾国藩。战场上他挺拼命,平捻军的时候带着一帮人冲锋陷阵,靠着胆子和脑子混出了点名堂,从小兵一步步爬到军官,后来还被朝廷封了个记名提督。 1879年,清廷想搞海军,把他调到北洋水师。那时候中国海军刚起步,他还跑去英国接收过两艘军舰“超勇”和“扬威”,挺风光。可惜好景不长,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当了北洋水师提督,驻守威海卫。结果日军火力太猛,北洋水师打不过,威海卫丢了。1895年2月,他不想投降,就在刘公岛上自杀了,59岁。部下随便埋了他,墓地就这么撂在荒郊野外。 丁汝昌这辈子,从农村走出来,混到海军大佬,算得上励志。可他赶上了晚清那摊烂事儿,海军再努力也救不了大局,最后还搭上了命。墓地被毁之前,他留下的也就是这么一段悲壮又憋屈的历史。 到了1959年,丁汝昌死了60多年,他的墓地却摊上了大事。那年头正是“大跃进”之后,农村日子紧巴巴,村民们想方设法弄点东西过活。几个村民加上村干部,瞅上了丁汝昌的墓地。那地方在田野边上,平时没人管,石碑都风化得看不清字了。他们带上自制炸药,把墓炸开,里头两口棺材,一黑一红,挺显眼。 打开一看,红棺里是个女的,早就烂得不成形,旁边有点铜簪玉环啥的小玩意儿。黑棺里是个男的,脸保存得还挺清楚,有人说是丁汝昌本人。他们也没多想,把遗体拖出来烧了,棺材拆了做板凳,剩下的木头还锯成菜板。后来听说,有人拿板凳换了辆自行车,在村里还挺得意。 这事听着挺野蛮,但那年头农村啥情况大家都懂。物资少,肚子都填不饱,谁还管你是谁的墓?再说,丁汝昌死了那么多年,村里人估计连他是谁都忘了,哪还有啥敬畏心。炸墓、烧尸、做板凳,这一系列操作听着离谱,可在那时候的农村,也不算啥稀奇事。 丁汝昌的墓地被毁,不是啥孤立的事儿,得放到历史大背景里看。1959年那会儿,全国上下都在搞“破四旧”,老的东西都被当成封建糟粕。坟墓、碑啥的,在不少地方都被砸了,丁汝昌的墓赶上这波风潮,也不算意外。加上他生前是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打输了,有人觉得他是“败将”,没啥值得尊敬的,墓地被糟蹋也就没啥心理负担。 再往深里说,丁汝昌活着的时候,跟村民也没啥直接恩怨。他是安徽人,死后埋的地方离老家不远,可他打仗那会儿,村民的祖辈估计都没见过他。到了1959年,时间隔了几代人,哪还有啥感情联系?对村民来说,这墓就是一堆木头和地盘,能用就用,管你是谁。 不过,这事背后也不是完全没影子可挖。晚清那会儿,北洋水师花了不少银子,结果没挡住日本,民间多少有点怨气。丁汝昌自杀算尽忠了,可老百姓不一定买账,觉得他没本事保住国家。这股情绪传下来,到了1959年,可能就化成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墓地被毁也就顺理成章了。 村民炸墓这事儿,搁现在看,肯定觉得太缺德。可那时候,他们也不是啥坏人,就是一群想活下去的普通老百姓。那年头物资匮乏,棺材木头结实,能做家具,谁不想弄点回去?再说,农村里迷信没那么重,烧个遗体也没啥大不了,他们压根没觉得这是在“亵渎”谁。 当然,这不代表他们做得对。丁汝昌再咋说也是历史人物,墓地被这么糟蹋,多少有点让人寒心。可站在村民角度,他们也没啥文化,历史课本没教过他们丁汝昌是谁,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哪还管你提督不提督?这种无知加上现实压力,才整出这么一出闹剧。 墓被毁的事儿,丁汝昌的后人后来才知道。他们跑回村里一看,墓地早没了,只剩几块破石头散在田里。他们找到当年干这事的沈氏兄弟,问了问情况,确认黑棺里那具遗体八成就是丁汝昌,红棺可能是他老婆魏夫人。 有意思的是,丁家后人没闹也没骂。他们收拾了点遗物,像铜印、佩刀啥的,捐给了博物馆。后来还跟沈氏兄弟坐一块聊了聊,把1959年的事记下来。1988年,他们又回了村,跟兄弟俩聊了当年的细节。2001年,当地政府出钱重建了丁汝昌墓,新墓地弄得挺像样,松柏都种上了,游客也慢慢多了。 丁家这态度挺值得琢磨。他们没揪着过去不放,反倒想着怎么让这段历史留下来。丁昌明,丁汝昌的五世孙,从1980年代就到处跑,递材料申请保护祖坟,虽说没啥大结果,但这份坚持挺让人感动。
1959年,几个村民炸开了丁汝昌的墓地,墓地里有一黑一红两个棺材,村民们直接将遗
潮女炫风尚
2025-04-29 18:49: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