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张爱萍向总参立下军令状,一日内拿下一江山岛。可在进攻前夜,海上大风骤起,张爱萍急召气象科长徐杰问话,徐杰胸有成竹:“天亮风必停。” 1955年1月17日午夜,浙东前线,海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让原本胸有成竹的张爱萍将军陷入忧虑。风力达到6至7级,登陆部队的隐蔽棚被狂风刮走多处。在头门山岛的指挥所,张爱萍辗转难眠,他心里很清楚,明日就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的关键时刻。 这一天早些时候,当他与参谋长王德从宁波浙东前指出发,驱车前往头门山岛前线指挥所途中,一个电话打乱了他的计划。总参谋部认为1月18日发起攻击为时过早,担心若受挫会造成不良影响,建议推迟作战,甚至推迟两三个月也无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数,张爱萍没有轻易改变主意。经过仔细思索并与参谋长王德交换意见后,他直接打电话给总参分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陈赓,坚定表达了不改变战役发起时间的决心。 "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时机绝不能错过。"张爱萍的语气坚决。这一决定很快得到了毛主席的授权,彭德怀随即下达了同意作战的命令。 然而,就在万事俱备之际,海上的风暴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午夜时分,前沿报告海上大风依然肆虐。指挥所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张爱萍急召气象科长徐杰,询问气象预报是否准确。 徐杰没有慌乱,他迅速进行了天气分析,还与上海气象台通话讨论。凭借气象科前期对近12年气象资料的研究,以及对当前天气系统的判断,徐杰给出了明确答复:"这个风是西北方向来的气流,很快就会过去。"他甚至为此立下军令状。 张爱萍听后,目光如炬:"如果天气像你说的那样,等战斗胜利后,我要给你记功。" 此刻,气象科的判断不仅关乎战役成败,更关系到登陆部队5000多名指战员的生命安危。三军已部署就绪——空军集结了近200架各型飞机,海军集结了137艘各类舰艇,还有200多门火炮,70余艘登陆艇,40余艘作战舰艇,一切只等天明。 张爱萍整夜未眠,反复思量着明日战况。这次作战的目标是一江山岛,虽然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却是国民党反攻大陆的重要前哨阵地。正如国民党所说:"大陈岛是台湾的北大门,一江山岛则是北大门的门闩"。拿下这个岛,就等于打开了通往大陈岛的大门。 1955年1月18日拂晓,张爱萍登上头门山岛的最高处,手持测风仪,目光穿透黎明前的薄雾。奇迹出现了——海面风平浪静,天朗气清,云高3500米,风向午前北至西北,风速每秒仅3米至4米,能见度达10公里。气象科长徐杰的预测完全准确,这是难得的作战良机。 "总攻开始!"上午7时,张爱萍果断下达命令。 空军指挥员聂凤智立即下令:"开始攻击!"随着马达轰鸣,一架架战机升上蓝天。7时04分,轰炸航空兵第20师从笕桥机场起飞,图-2轰炸机3个大队向一江山岛扑去。这是解放军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袭,共出动轰炸机两个大队27个架次,强击机两个大队16个架次。 随后,数百门各式海岸远程大炮齐声怒吼,1.2万发炮弹准确地射向一江山岛。炮弹轰炸激起的黑色和白色烟土,将小岛变成了一座海上雾岛。这股强大的火力,将岛上国民党军设置的3列桩铁丝网摧毁得面目全非,许多地堡被打塌,甚至连堆积的炮弹也在原地爆炸。 午后12时15分,登陆部队5000多名指战员乘上70余艘登陆艇,在40余艘作战舰艇的掩护下向目标冲去。此时,大陈岛上的国民党炮兵开始反击,一排排炮火向海上的登陆舰队打来。张爱萍立即命令轰炸机大队重点攻击大陈岛的炮兵阵地,短短十多分钟的地毯式轰炸后,敌方炮火终于哑了。 14时29分,历史性的一刻到来——步兵178团2营首先在乐清礁、北山湾一带抢滩登陆,紧接着180团2营也在胜利村西侧四岙湾地段成功登岸。尽管空海火力已摧毁了大部分敌军工事,但仍有一些隐蔽暗堡存活下来,向登陆部队发起疯狂射击。 危急时刻,空军强击航空兵再次出动,派出伊尔-10强击机两个团压制火力点。飞行员们根据观察情况,主动支援地面部队。每当强击机俯冲一次,步兵就趁机冲锋一次。有的飞行员甚至在炮弹打光后,仍然向敌军阵地低空呼啸飞过,震慑守军。 登陆部队针对复杂地形,采取灵活的小群战术,逐个消灭隐蔽暗堡。为尽快摧毁敌指挥机构,解放军勇猛冲向主峰202高地,连续摧毁了主峰下密布的地堡群。他们用炸药包爆破了敌突击4大队队部的坑道,守军司令王生明当场被炸死,大队长王辅弼投降。 17时左右,岛上战斗基本结束,仅有个别暗堡中的顽固分子拒绝投降,到19日凌晨2时也被全部消灭。这场战役共歼灭守军1087人,其中击毙567人,俘虏519人,我军牺牲了393人,负伤1027人。 战后,国民党台湾电台哀痛宣告一江山岛720名"忠义守军"全部"壮烈殉国",蒋介石还"特向西天遥相祭拜"。事实上,他们不仅缩小了兵力数字,还隐瞒了近半数人员投降的事实。
蒋介石不敢动李宗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要说李宗仁这人,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政治和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