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袭莹是速成医生,如果董小姐去给病人开刀这事很可怕。
手术刀不应成为特权的玩具。热点观点
若让董袭莹这样的“速成医生”执掌手术刀,无异于将患者生命置于特权与利益的赌局之上。
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经济学本科到协和医学院“4+4”医学博士,董袭莹的跨界看似光鲜,实则疑点重重。其学术履历中,论文被指“注水”,博士论文仅28页正文,研究方向横跨妇科影像、骨科、泌尿外科等六个领域,指导老师却是骨科院士,最终学位证书显示为内科,规培却跳过脊柱外科轮转,直接进入顶尖胸外科。这种“全能型”医学履历,既违背医学教育规律,更暴露学术资源垄断的荒诞——医学领域的专业性,竟被“镀金通道”轻易消解。
更令人心惊的是其临床能力的缺失。2024年7月,董袭莹因操作失误与护士争执,主刀医师肖飞竟抛下麻醉患者离场40分钟,险酿医疗事故。若此类“特权医生”常态化执刀,患者面临的将是未经充分训练的“试验性治疗”。医学教育需十年磨一剑,而董袭莹仅用四年速成博士,规培期从三年缩至一年,临床经验不足却参与四级肺癌手术,这种“压缩式培养”无异于将患者当作练手工具。
董袭莹事件背后,是协和“4+4”项目沦为权贵跳板的现实。该项目本意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却因选拔机制不透明、监督缺位,成为“学术近亲繁殖”的温床。当医学精英的诞生不再依赖专业能力,而是家族资源与推荐信,医疗体系的公信力必将崩塌。
手术台是生命的最后防线,容不得半分投机取巧。董袭莹的“镀金手术刀”若继续挥舞,不仅威胁患者安全,更将撕裂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唯有彻查特权操作、严控医学教育质量,才能让手术刀回归救死扶伤的本义,而非沦为利益交换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