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捧自主+骂合资”成为了“政治正确”的事情,也是“新时代媒体人”应该做的

佩吴 2025-04-30 13:00:41

这几年,“捧自主+骂合资”成为了“政治正确”的事情,也是“新时代媒体人”应该做的“民族大义”。

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这个观点,我也没有资格替代市场竞争去宣判谁会兴、谁会亡,这都是市场优胜劣汰的事情,交给时间就好。

但是我知道万万不能以今天的“制造业强国”视角来看当年的筚路蓝缕,要知道中国并不是生来强大的,是因为几代人的学习和努力才变成今天这样的“强大”,而如果拉长了来看,合资这段路就是一段“求学路”,有些网友激进地否认这段路,是用情感替代了历史,其实读一读改革开放史就会有不一样的观点。

十几年前帮我老板写了一本德国大众从1984-2014年的三十年历史,这一年多的时间,我突击阅读了那段改革开放史,见到了中国从弱小到强盛的过程。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我们80后这代人是见过中国弱的,今天有人批评我们这代人残留着“崇洋媚外”之心,其实也真是我们见到过的差距,激发着我们一点点努力,可以说,80后见证和陪伴了中国的崛起,尤其是汽车。

如果说我们忘记了这个前提,我们就是以“历史虚无主义”在讨论过去,这有失公允。

我随便聊聊吧,话题不一定很聚焦,也看看今天有多少网友是知道这些细节的:

1958年,中国第一辆解放下线,解放原型车是吉斯,但很少有人知道吉斯也是1930-1940年代的美国万国卡车,通过援苏法案给到苏联的简化版;同期1960年代汽车行业没什么建树;

1962年北京212立项开始研发,很多人说这是嘎斯69的仿制品,也有人说是自研,其实历史资料显示,当时还搞到了一台丰田FJ40,但那个时代仿一台丰田基本上是天方夜谭——工业底子太差了,要知道1958年开始仿造奔驰220S的上海SH760,花了七年时间仿造,到了1990年代停产的时候,也没达到奔驰当年的技术标准;同样是北京仿造丰田小货车Dyna,到停产都没达到过人家的水平……

1978年,经历浩劫后,第一机械部部长周子健在寒风中站在德国狼堡门口求见,希望建立中国新的汽车工业。此前他们去了斯图加特,在奔驰吃了闭门羹;能想象一个国家的机械部部长去一个企业参观,是要“求见”的吗?当年没技术,没市场,可不就是这样的吗,要知道中国当年并不是强国。

1970年代,军方没有一台合格的卡车,尤其是越南战事,能想象中国60年代从非洲买到的军车扛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火炮运输吗?缺车啊,这才有了今天的斯太尔,有了潍柴,有了陕汽和重汽,这些都是当年引进的斯太尔+奔驰技术,OM和WD两个发动机系列撑了几十年;

1980年代,因为缺乏轻卡,中国在日本引进了五十铃轻卡技术,分配给了多个车企,此前只有北汽等仿造丰田dyna,但技术差距明显;按道理说,图纸都给了你还造不出来?还真干得很拉胯,很多年都完成国产化,最终造好这批技术的是江铃——因为五年后他们签了合资合同,是日本人教会中国人搞4JB1柴油机的;

这十年里,汽车开始多起来,但基本上都是组装厂,全国做得最好的项目是上海大众;

1984年建厂的上海大众,干了几年国产只能干天线和喇叭,一个方向盘都达不到标准,时任朱市长把纺织工业部拉上,发现全国上下没有布料能达到座椅用布的标准;于是,上海成立了一个“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德国人帮助中国人开始了一个个零部件的国产化,今天上海能成为世界电动车的核心地带,和上汽四十年前建立的这批零部件企业都有关系,你今天看看,有哪个新势力没用到上海大众建立的零部件体系的?一个都没有。这段历史,推荐一本书——《上海1000天》;

大家经常开玩笑的“神级单缸柴油机”,不好意思那也是引进日本的——在当时国内没有这方面的设计能力,中国真正具备了现代发动机完全正向自研,这还是吉利等几个厂子近十年八年才完成的事情。

来到1990年代,大家以为中国就“强大到可怕”了是吗?并没有,1994年私人才可以合法买车呢!1990年代初,尹同跃还是一汽员工,为了省钱,一汽派出队伍去美国拆一条废弃的生产线,上个月聊天他告诉我,他们当时是搞技术的,能有个床睡觉,很多人的条件就只能睡地板。据说一天一美元还得省下来,就去看别人钓鱼搞点鱼炖汤,饿了路边树上摘个果子,后来他去芜湖把一条英国拆回来的福特发动机生产线盘活了,才有了发动机,再去西班牙把西雅特的车身生产线买下来,才有了奇瑞,这事儿也才20多年……

同期买图纸的还有航空工业部去日本买回来的铃木和大发图纸,在中国建立了天津大发、松花江、长安、昌河等多个面包车厂,五菱当时还没资格享用图纸,五菱的车是用皮尺量出来的。一直干到2007年左右,我记得这批面包车还有“日机”和“国机”之分,日机贵一点,因为国产发动机同一张图纸干十几年了,油耗高噪音大还爱坏……

1990年代,全世界任何一套淘汰的生产线都可能是中国企业眼中的香饽饽,你想不到吧?神知道2006年福特还把印度的ikon输出给中国当嘉年华卖,2008年标致把落后一代的206拿来中国当新款车卖。

2000年这个关口上,国产车才出现了仿造起步的奇瑞吉利,QQ是那时候中国品牌造得最好卖得最好的车,虽然也是山寨了大宇matiz,此前几年,两个大众、神龙富康、北京Jeep后,这几年开始出现一批合资厂,广本、上海通用、金杯通用、南京菲亚特等也是2000年左右,中国人才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世界同意标准的汽车。

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别急着骂合资,那时候国产车是真不行,当年比亚迪说要做汽车,全国人民的嘲笑不比现在嘲笑小米少,我记得20年前老师带我去看F3的时候说,这车工艺真好,从前到后每个门缝都是小拇指的宽度——各位大哥,那是当时自主品牌最好的模具水平了,比亚迪收购了几家模具厂,这才把车身干好的。

就那些年,很多国产车都不得不用三菱的发动机,管你什么车标,打开机盖都是三菱……

为什么?不会搞啊!中国车企能自产发动机,是2000-2010年左右的事情,当时痛定思痛搞发动机的也就吉利(仿丰田8A)、长安(仿铃木)、比亚迪稍微晚点(仿马自达FP 2.0和本田飞度L15)、奇瑞(福特英国二手生产线),我说的这都是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哦。

2007年我试一台国产车一把拧下一个方向盘(是哪个品牌你可以猜一猜);2008年试一台国产车想绕个桩结果第二下就脱圈了,厂家工程师一个劲说你们不能这么开车;2009年试吉利EC716我惊叹第一次看到国产车可以做到和合资车一样,同期测试的三辆车绕桩失控速度完全一样都是76km/h——在此之前,两台车开起来有些不一样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大惊小怪。

真到自主品牌做得勉强跟得上韩国车的,那是2015年吉利博越时候的事情,当时发动机变速箱还是差,油耗高换挡顿挫,但至少有了大屏,自动挡销量过半,价格也都拉起来了;此前2013年左右长安逸动、CS75、长城哈弗H6、吉利博越、广汽GS4等几台神车拉起销量,主攻10万一下市场,合资车一半的价格。

自主品牌真正能打,也是上汽通用泛亚等一批优秀的工程师们跳槽开始的,带去了经验和体系,我记得2014年我去杭州试吉利博瑞的时候,当时测评的媒体们都不爱和自主品牌打交道,那些年我会主动去试试国产车,主要还是好奇心和荣誉感驱使,我算是我们那一批人里试国产车比较多的,记得当年试这些车我们都会调一调标准——这是我们自己的车,还差一点点,但是鼓励为主。

我还记得很清楚2014年我说吉利博瑞“快达到合资车的水平”,被吉利传播口引用为“达到合资车的水平”,当时我内心很忐忑,说实话油耗还是比不过凯美瑞雅阁。当时圈子里还笑我“没见过世面”,网友也说我吃了吉利的饭乱吹——那么多年来大家习惯了国产车差一档次,也习惯了国产货差一档次的。

真正国产车的体验超过合资车,也就是这三五年我们很多消费者才慢慢意识到的,2020年前你要说国产车强于合资车都容易挨喷的,具体来说也就是2020年左右电动化和智能化以后,大家才建立了民族自信,开始觉得国产车好,时间很短。

我帮大家回忆回忆,2020年的核心话题还在骂三缸发动机呢,2021年还在骂车机大屏是摆设呢,2022年还在说智驾是人工智障,2023年还在说冰箱沙发大彩电是个笑话——咱确实没过上几天好日子的。

故事有很多,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历史虚无主义,我们不能浅薄地站在今天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看来时路。

这段来时路,就是国产车自力更生的过程,但不能否认汽车行业是一个“我总有你你总有我”的行业,尤其在零部件供应体系、人材培养和交流、体系化搭建等方面,所以,把汽车行业按“政治流派”一刀一刀划成对立的板块,然后大声说自己选择支持谁反对谁,这是很搞笑的一件事。

0 阅读:0
佩吴

佩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