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南宋152年间最大的昏招,应该是“联蒙灭金”。这简直是重蹈了“联金灭辽” 北宋灭亡的覆辙。然而,“联蒙灭金”并不是南宋朝廷一致的意见,也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争执,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情况出现,最后不得不做出选择的艰难选择。 南宋末期,金国势弱,蒙古渐大,从1211年开始,成吉思汗就发动了进攻金国的战争,后来木华黎、窝阔台接手继续,到1234年,窝阔台联合宋朝灭亡了金国。最开始,南宋是不站边的观望,希望坐收渔翁之利。后来情况发展到不得不站边,不站边,金胜得罪金,蒙胜得罪蒙,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参与,才能在战后的秩序重建中取得应有的好处和地位,否则灭亡更快。因此,南宋选择了胜算大的蒙古,“联蒙灭金”。 当时,在是否与金绝交的问题上,大臣乔行简(后来任相)说:“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他认为在蒙古人势力兴起的形势下,金已经由过去的仇敌转而为缓冲国,只要金能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南宋继续向金交岁币也未尝不可。蒙古势力很强,已经具备了灭亡金朝的能力,等到蒙古灭亡金朝之后,与宋为邻,对宋朝不是一件好事。若不与金朝绝交,继续输纳岁币,则有利于金人抗蒙,这样,南宋也有机会舒缓,组织力量对抗蒙古南下。 当时持这一观点的人,应该说并非少数。但其中有一个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就是南宋朝廷内外对金国的刻骨仇恨,当有机会灭亡金国的时候,上述观点是很容易被批评的,后来任过副宰相的名臣真德秀就说:“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应该乘金朝遭遇蒙古进攻之机,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出兵北上收复失地,以报君父之仇,以雪百年之耻。”他认为以金人为屏蔽是靠不住的,宋朝应该尽快使自己强大起来,一方面改变自己原来在金朝面前的卑弱地位,另一方面又可以应付蒙古的进攻。如何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他认为应该谨慎,并说:“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认为联蒙灭金可能重蹈当年联金灭辽的覆辙。这些话确实有先见之明。 但是,南宋当局最终还是确定了“联蒙灭金”。其中有很多原因,而最终使南宋和蒙古走到一起,主要是金朝错估形势,无视南宋朝廷的争论,根本没有想到宋朝也会存在有利于金国的因素,更没有想到去争取宋人联合抗蒙,相反在得知南宋将要不再交岁币之后,竟然以“岁币不至”为理由,于1217年向江淮、京湖、四川三个方向发动了攻击,开启了对南宋的战争,无知地将南宋推给了蒙古。 “联蒙灭金”实施后,南宋收复了几十个县的故地,俘获了金国的宰相,把自缢身亡的金哀宗完颜守绪的尸体运到临安祭祖,一雪“靖康之耻”。然而,送走一只暮年的狼,却迎来一只壮年的虎,端平入洛的第二年,窝阔台就以宋朝背盟为由入侵南宋,到1279年崖山海战,陆秀夫背负年仅七岁的祥兴帝跳海自杀,南宋灭亡。
清朝的江苏也太牛逼了!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