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陈赓听说有个军工人才,因贪污几亿元被判死刑,就去找毛主席求情:“此人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能否给他一个机会?” 陈赓可不是普通人。他是解放军里的传奇将领,打仗厉害,搞情报也有一手,战功赫赫。1952年,毛主席给了他一个新任务:筹建军事工程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工大军工部分。这任务不轻松,当时抗美援朝打得正激烈,志愿军武器落后,技术人才短缺让陈赓急得抓耳挠腮。他自己也说过,上战场杀敌他不怕,但办学校真是头一回,心里没底。可他知道,国家要发展,军事科技不能掉链子,人才是关键。所以,当听说沈毅这么个稀罕角色要被枪毙,他坐不住了。 沈毅这人背景也不简单。他早年留学法国,在里昂大学学弹道学,技术过硬。抗战爆发后,他没留在国外享福,而是回国参战,先在国民党军队当教官,改良武器挺受认可。后来解放战争期间,他看不惯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又听说解放区搞得不错,就投奔了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了民航总局的处长,按理说前途无量。可惜,这家伙没管住自己,手脚不干净,贪污了几亿元。这在当时是重罪,判死刑一点不意外。 1952年,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装备劣势暴露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弹道学这种尖端领域,专家几乎没有。沈毅的专业正好能填这个空缺。陈赓掂量了一下,觉得这人虽然犯了大错,但他的脑子太值钱了,杀了可惜。他不是想包庇沈毅,而是觉得国家刚起步,人才比什么都金贵。于是,他跑去找毛主席,直截了当地说:“沈毅是个难得的人才,能不能给他个机会?”这话听着冒险,毕竟贪污几亿元不是小事,可陈赓眼里看的是大局。 陈赓先找到毛主席,把情况一五一十说了。毛主席没马上表态,让他去找薄一波商量。薄一波一听,也觉得这事棘手,毕竟死刑不是小事,他让陈赓再去找最高法院的董必武。陈赓跑了一圈,把沈毅的才华和国家的需要反复强调。董必武也没敢立刻拍板,把情况上报给了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后,领导们商量后决定,沈毅的死刑改成监外执行,但有个条件:他得去哈工大干活,用专业知识赎罪。 沈毅捡回一条命后,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他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不敢再胡来。从那以后,他一心扑在教学和研究上,把自己在弹道学上的本事全都拿出来,教学生、搞研究,再没碰过贪污的边。到了1959年,他表现不错,正式得到了特赦。这说明啥?人只要真改,国家还是愿意给机会的。 陈赓没白忙活。他保下沈毅,不光救了个人,还给国家留了个稀缺人才。后来,他继续为哈工大四处奔波,找人、拉资源,硬是把这个学校建成了新中国军事科技的重要基地。沈毅能改过自新,也多亏陈赓当初没放弃他。这事儿证明,关键时刻惜才,能干大事。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24评论】【9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