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李赤然少将恢复名誉,回南京军区索要工资,空军司令员不满:老家伙平反了还不满足,算什么待遇问题的账。 1982年,李赤然将军接到正式离休命令后,被安排居住在西安兰空干休所第四号住宅。 这一决定虽然在形式上符合正兵团级干部的安置标准,但实际情况却远不及制度所规定的应有待遇。 住宅面积仅为180平方米,比中央军委所定的270平方米少了整整90平方米。 住宅地处主干道旁,车辆喧嚣不绝,流动人口频繁出入。 住所周边卫生状况堪忧,垃圾随处可见,鼠蝇成患。 直到1992年,单位才补足了7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 该住房在修理过程中,兰空方面按每平方米240元的标准进行处理,而实际上根据兰州军区的相关规定,修缮费应达到每平方米600元。 这使得整个修缮预算未能达到应有水平的一半。 即便如此,李赤然将军并未因此而向上级提交申诉材料。 他在晚年所撰写的回忆文章中,对此事进行了记录,意在提醒有关部门。 李赤然将军从不因个人待遇问题表达不满。 当年授衔过程中,罗荣桓元帅起初将他列入中将评定范围,基于其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担任军级政委的资历。 然而,考虑到李赤然在新中国成立时仅任空四军第12师政委,职级有所下降,因此最终按少将授衔。 李赤然本人并未对军衔高低做出争取,而是主动请示降低军衔。 李赤然自1929年参军,1936年,担任红27军政委,而接替他职务的王平,后被授予上将衔。 1937年起,李赤然转入红军大学学习,随后任独立一师政委。 抗战爆发后,该部队数次改编,最终成为警备第五团,他则改任政委职务。 从红军军政委到抗战时期的团政委,职务下降明显。 战时的调动虽影响军衔评定,但李赤然始终担负着保卫党中央所在地的重任。 八路军留守兵团不仅要应对日军的渗透,还需面对国民党的“反共”攻势。 直至解放战争末期,他才重回较高岗位,出任西北野战军骑兵第六师政委,后升任军政委。 1962年,李赤然被任命为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党委常委。 1969年国庆,他率南京军区空军干部赴京,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然而不久之后,他即被免去职务。 由于战时负伤加身体劳累,他被送往医院治疗。 空军高层曾派人前来劝其重返岗位,甚至愿意安排陆军大军区职务,他均婉拒。 1970年,李赤然接到调令,离开南京,前往西安定居。 此时,他已脱离了原先的工作岗位,只能在建国路雍村的一处老宅中居住。 这座年久失修的房屋墙体破旧,屋顶漏雨。 李赤然没有抱怨。 到了1971年,陕西省革委会主任李瑞山派人探望,才发现将军的居所破败至此。 原本打算将李赤然迁往青年路止园原杨虎城旧居,但因李赤然坚持不肯搬迁,革委会只得安排人力物力对其住所进行加固维修。 尽管生活清苦,不少昔日战友仍然记挂着他。 李瑞山不仅为他安排了电话联络,还专门派配伏尔加轿车供其使用。 白占玉,曾与李赤然共过土地革命烽火的老友,指派人员为他安装暖气,修缮围墙,并特批煤炭供应。 贺秉章从北京送来粮油肉蛋。 这些深情厚谊,李赤然始终铭记于心。 后来,他在撰写回忆录时,专门列出一长串帮助过他的同志名单。 李赤然还始终惦念着那些处境更艰难的老战友。 陕北红军时期的同志、刘志丹之妻同桂荣来信反映生活困难,李赤然便尽力支援,常常亲自送去物品。 1979年,李赤然的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他亲赴南京军区,取回个人物品并办理相关待遇事宜。 尽管已正式离休,他依旧活跃在各项社会工作中。 1986年,他倡议并参与成立了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出任副会长,同时兼任革命传统报告团团长。 1988年,国家授予他“一级红星勋章”。 晚年,李赤然还坚持撰写回忆录,但书中极少涉及个人荣誉,更多篇幅则记述了无数战友的事迹,连喂马的马夫也被他认真提及。 他在回忆录中提到,谢子长是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而刘志丹则赢得他的由衷敬佩。 刘志丹、谢子长先后在革命征途中英勇牺牲,李赤然将他们的事迹深埋心底。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在授衔时曾特别考虑到陕北红军的重要历史地位。 阎红彦等人即便转向地方工作,依旧被授予高等军衔。 参考文献:[1]陕西航空联谊会召开了理事会[J].航空史研究,1996(4):44-44
“首长,据我了解,上甘岭战役中的事迹都是假的!”我军任大校军衔的戴旭,一直是鹰派
【2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