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帮我们吧!”韩国在靠拢美国对中国进行芯片封锁后,国内生产的芯片堆积如山却无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5-02 15:29:57

“请帮帮我们吧!”韩国在靠拢美国对中国进行芯片封锁后,国内生产的芯片堆积如山却无处销售,对此韩媒发文表示:我们犯下大错!那么中国是如何突破封锁的呢? "这里已经没有空间了,所有仓库都堆满了芯片,却无处可去。"2023年初,一位韩国芯片巨头的高管在一次非公开行业交流中这样描述公司的困境。他疲惫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懊悔,手里拿着一份刚出炉的业绩报告,红色数字刺眼。 时间回到2022年8月,当韩国政府决定加入"芯片四方联盟"并对中国实施芯片出口限制时,许多业内人士都对此举持乐观态度。毕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韩国限制出口后,理论上应该会导致全球芯片供应紧张,进而提高韩国芯片的全球市场价值。 "当时我们以为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现在看来,这可能是韩国半导体产业史上最大的战略失误之一。"韩国《朝鲜民族日报》在一篇自省性文章中如此坦言。 三星电子2022年第二季度的业绩报告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营收60万亿韩元,同比减少22.28%;更触目惊心的是,营业利润仅为6685亿韩元,同比暴跌95.26%。这意味着,韩国这家芯片产业的旗舰企业几乎失去了所有利润。与此同时,韩国芯片出口已连续13个月下滑,形势严峻得令人窒息。 更令人揪心的是,韩国芯片出口损失的主要来源正是对中国大陆市场——前几个月的损失一度超过40%。一位曾在韩国SK海力士工作多年的工程师回忆道:"我们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投资数十亿美元建厂,这些资产现在几乎处于闲置状态。" 根据美国要求的"护栏条款",韩国在中国不得建设超过其产能5%的新设施。尽管韩国一直在努力将这一上限提高至10%,但谈判进展缓慢。美国去年只是为韩国宽限了一年的对华工厂芯片进口权,今年是否续约仍然未知。 2022年7月22日,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部长方文圭在首尔与美国商务部副部长举行了高层会谈,希望寻求"积极合作"以解决与出口管制相关的问题。然而,消息人士透露,美方态度强硬,韩方希望获得的补偿——无论是政策上的还是经济上的——都难以落实。 韩国政府面临两难:一方面,作为美国的盟友,需要遵循美国的芯片管制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巨大损失已经让韩国芯片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今,曾经凭借卓越技术和高品质而广受全球瞩目的韩国芯片,正堆积如山,宛如无人问津的商品。 提到中国芯片产业,就不得不从2018年4月发生的中兴事件说起。那一年,美国商务部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为期7年。这一制裁几乎让中兴通讯陷入绝境,公司被迫停产。中国人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了"卡脖子"的滋味——一家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因为无法获得关键芯片,几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生存能力。 "一颗小小的芯片,却能决定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这个残酷的现实让中国政府和民众认识到芯片自主研发的紧迫性。在中兴事件后不久,2019年5月,华为也遭遇了类似命运,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无法获得美国技术。 而在这危机时刻,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中透露:"早在多年前,华为就已经预见到今天的局面,我们有备胎,有备胎芯片。"这个"备胎计划"就是指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据了解,海思早在2004年就已经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设计高端芯片的能力。 在被美国打压后,华为加速启动了自研芯片的进程。2019年9月,华为发布了麒麟990芯片,这是全球首款集成5G基带的手机SoC芯片。尽管在制程工艺上与顶尖的台积电和三星还有差距,但这已经是中国自主设计能力的一次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芯片产业的支持力度。2014年,中国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首期募集资金1387亿元,用于支持国内芯片企业发展。2019年,第二期"大基金"又募集了2000多亿元。这些资金被用于在国内建设芯片生产基地,吸引人才,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自主研发。 然而,芯片产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领域,需要长期积累和巨大投入。一位中国半导体行业专家坦言:"我们在芯片领域的确存在人才短缺问题。半导体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培养一个合格的芯片设计师或工程师需要多年时间。" 尽管如此,中国芯片产业在短短几年内还是取得了显著进步。龙芯、华为海思、中芯国际等企业的自主研发成就,让中国芯片产业在全球舞台上赢得了一席之地。特别是在特定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等方面,中国已经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0 阅读: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