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 孩子大多会在十四至十六岁之间进入“仇亲期”,情绪波动大、抵触父母等现象十分常见。这是青春期必然要经历的心理发展阶段,家长们掌握科学的引导方法迫在眉睫。 理解心理本质,调整沟通模式 • 接纳情绪,避免对抗:仇亲期是孩子探索自我、摆脱依赖的阶段,情绪化的行为并非是针对父母的。家长要保持冷静,莫要陷入“权力争夺战”。例如,小宇因学习压力大,朝着妈妈发脾气还摔门。妈妈并未马上指责,而是等他冷静下来后,温和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咱们半小时后再聊好不好?”半小时后,小宇主动出来向妈妈道歉,还说出了心中的烦恼。 • 主动倾听,减少说教:每天留出专门的倾听时间,鼓励孩子表达。就像明明妈妈每天都会抽出15分钟,当明明说起学校里同学闹矛盾的事时,妈妈只是用“嗯”“然后呢”来回应,没有打断他。之后明明主动说:“我感觉自己处理得不太好,妈妈你说该怎么办呢?” 重构亲子关系,重建信任纽带 • 非暴力沟通四步法:以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方式进行沟通。比如,小萱爸爸看到女儿又很晚才回家,他说道:“今天你10点才到家,我发觉比平时晚了许多。这让我很担心你的安全。我希望你能让我放心。以后能不能提前跟我说一声你大概几点回来?”小萱听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让爸爸担心了,之后都会提前告知爸爸自己的行踪。 • 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例如,在讨论周末手机使用时间时,涛涛一家通过家庭会议,让涛涛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确定了作业完成后可以玩两小时手机的规则,涛涛也能较好地遵守。 支持独立探索,培养责任意识 • 逐步放权,设置安全边界:在不同阶段给予孩子相应的选择权。小学时,萌萌可以自己搭配第二天的服装;到了初中,她能够规划周末的行程。有一次萌萌规划周末去公园玩,妈妈事前提醒她要注意安全,按时回家。萌萌玩得很开心,也按时回了家。 • 引导承担自然后果:孩子没完成作业,家长不要代劳。强强有一次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后,爸爸和他讨论:“你觉得这次经历能让你学到什么?”强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作业完成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专业介入 • 识别危险信号:对孩子的异常表现要保持警惕。比如,小敏持续两周情绪低落,对喜爱的画画也没了兴趣,妈妈察觉到后及时带她去寻求心理咨询。 • 借助专业资源:家长可以阅读相关书籍。像李爸爸读了《[微笑][微笑]青春期》后,对孩子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处理亲子关系也更加得心应手。 家长自我成长,树立情绪榜样 • 情绪管理示范:家长要做好榜样。有一回浩浩惹爸爸生气了,爸爸暂停对话去阳台冷静了5分钟,回来后诚恳地说:“刚才爸爸差点发火,但我意识到那样不对,所以去阳台冷静了5分钟。” • 持续学习青春期知识:参加家长工作坊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机制。张妈妈参加后,明白了孩子冲动行为的原因,减少了对孩子的误解。 关键原则要牢记:保持3:1的鼓励 - 批评比例,每天至少进行3次具体的表扬,如“你主动整理书桌的样子真负责”,1次建设性反馈,如“如果用‘我感到…’句式表达,可能会更容易沟通”。避免语言暴力,禁用“白眼狼”“没良心”等标签化语言。 数据也表明:哈佛大学追踪研究显示,青春期与父母保持每周至少3次深度对话的孩子,成年后抑郁风险降低47%。神经科学证实,青春期大脑边缘系统活跃度是成人的2倍,情绪波动属于生理现象,需要家长科学应对。 通过以上策略,家长能够将仇亲期转化为提升亲子关系的契机,助力孩子平稳度过心理断乳期,为独立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
孩子若不幸,根源是家长。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