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
俾路支省再遭武装袭击,中巴走廊安全警报拉响!
5月2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突发武装冲突。数百名“俾路支解放军”(BLA)与“俾路支解放阵线”(BNA)武装分子攻占曼戈切尔市,控制交通要道、袭击军政设施,扣押警察并缴获武器。
巴军紧急调动直升机与无人机清剿。尽管行动文件称“避开中资项目”,但长期动荡必然威胁中巴经济走廊与瓜达尔港安全。
事件发生后,美国沉默应对,中国则迅速呼吁克制,并重申关切走廊安全。
这场袭击绝非偶然。俾路支省地处巴伊边境,资源丰富却长期存在分离主义势力,其背后始终闪现外部势力影子。
美国虽未直接回应,但作为情报共享网络核心节点,对武装分子动向不可能毫不知情。副总统万斯刚结束访印,正值美印军事合作升温期,美方选择沉默,本质上是在南亚地缘博弈中“装聋作哑”——既想借分离势力牵制巴基斯坦,又不愿直接冲撞中国在巴利益,试图维持“离岸平衡”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而印度的角色更值得警惕。近年来印美在“印太战略”框架下越走越近,此次冲突爆发恰逢俄乌局势胶着、国际社会注意力分散之际,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新德里试图通过支持边境地区分裂势力,牵制中国西部战略布局的企图。
毕竟,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一旦因安全问题受阻,印度在南亚的地缘政治野心便少了最大障碍。
对中国而言,俾路支的动荡早已不是单纯的地区冲突。瓜达尔港是中国西部出海的“战略支点”,走廊沿线能源、交通基建投资超200亿美元,直接关系到西部大开发与能源安全战略。
武装分子所谓“避开中资”的“克制”,不过是暂时不想激化矛盾的权宜之计——只要分裂势力存在,走廊就始终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
巴基斯坦现政府虽有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但部落地区治理薄弱、经济发展滞后,为极端势力提供了土壤。中国在加强物资援助、培训巴方安保力量的同时,更需做好“主动防御”的战略准备。
未来,随着海外利益拓展,中国参与国际反恐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必然提升,而俾路支极可能成为检验“新安全格局”的试金石。
那些试图在“一带一路”沿线制造混乱的势力终将明白:分裂主义的野火,烧不毁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共赢的根基;地缘博弈的阴招,挡不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潮流。
中巴联手清剿恐怖势力,既是维护地区稳定的必要之举,更是对霸权主义与分裂主义的明确警告——任何破坏和平发展的行径,都将在团结与正义面前撞得头破血流。热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