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印度馆大火,开幕至今仍在建造,工人随地大小演,像极了三哥造武器。 印度人搞抽象是有点天赋在身上的,大阪世博会中的印度馆前不久刚在日本“黑红”了一把,而近日记者的一次再度探访让印度馆又成了世博会的“顶流”。 这个原本该展现“永恒印度”的国家名片,从开工到开幕就像坐过山车,先是2024年12月18日的电气火灾烧毁部分结构,接着是建材被扣、工人短缺、设计反复修改,直到世博会开幕后仍在“边建边开”,成了全球游客的“云监工”对象。 这场闹剧的根源,藏着印度式项目管理的深层密码。早在2023年招标时,印度就因材料采购闹出乌龙,原本选定的东大建材被海关以“国家安全”为由扣押,承包商被迫高价另寻供应商,直接导致工期延误。 更绝的是,印度国内竟凑不出足够熟练工人,只好从尼泊尔、孟加拉招募,但因语言和护照问题,实际到岗率只有60%。 雪上加霜的是,项目负责人一年换了五任,施工方案改了又改,甚至在完成80%时突然要求加入“数字印度”展示板块,导致电路系统全部返工。 这种“拍脑袋决策”的风格,让人想起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从开工到服役熬了17年,期间多次因设计变更停工,最终成了“万国牌”拼装货。 印度馆的施工现场堪称工程管理的反面教材。日媒记者探访时发现,电线裸露在外,建材随意堆放,工人在未完工的场馆内穿梭,甚至有工作人员突然换上华丽服装表演,试图转移镜头注意力。 这种混乱场面,与印度武器研发如出一辙:“光辉”战斗机研制37年才服役,性能却不如中国早已退役的歼-7改;“阿琼”坦克在高原测试时频繁趴窝,被调侃为“移动雕塑”。 而印度馆的困境,折射出这个新兴大国的结构性矛盾。当中国军工用完整产业链打造出歼-20、055大驱等国之重器时,印度却在“买—仿—坏—再买”的死循环里打转。 印度馆的设计灵感源自桑奇佛塔、泰姬陵等历史建筑,本应展示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却因管理混乱沦为“施工奇观”。 这种“理念超前、执行滞后”的反差,恰似印度军工的缩影:一边宣称要成为“科技超级大国”,一边连突击步枪都造不好,75%的武器仍依赖进口。 如今,印度馆的“每日施工进度”成了大阪世博会的另类看点,甚至有网友发起“猜完工日期”的赌局。 这种黑色幽默背后,是印度在全球舞台上的尴尬处境,当中国用福建舰电磁弹射震惊世界时,印度还在为展馆何时封顶焦头烂额。 或许正如印度夫妻在采访中所说:“印度人总是积极向上的”,但这种乐观若没有扎实的执行力支撑,终将沦为国际舆论的笑柄。 信息来源:看看新闻日本世博会“顶流”竟是印度馆?开幕至今还在施工!
世博会印度馆大火,开幕至今仍在建造,工人随地大小演,像极了三哥造武器。 印度人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5-05-04 09:42:02
0
阅读: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