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原来姓李,不姓张,张学良口述历史时说:“我们家的祖籍是河北大城。我们家本来是姓李的,是张家的女孩子嫁到李家去,生了儿子,可是张家没有后人,就把李家的孩子抱一个回来,过继了后就姓张了。”
1900年,年老的张学良想起曾经的历史,想记录下来,奈何身体状况无法支撑,便决定口述,让唐德刚进行撰写。
后于2002年公布了他的口述历史,在口述历史中便说到他们家是改过姓的,具体故事要从他的曾祖说起。
那个时候还是清朝,在河北大城的一个村庄里,一户人家突然传出一阵喊叫声,“快,去叫稳婆过来接生!”
很快,一个中年男人便急匆匆的跑出家门,没过一会,便把稳婆带回来了。
在稳婆的平静指挥下,接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中年男人焦急的等着,手不断的捏紧又放松,突然他看向旁边几岁大的两个儿子,拍了拍脑袋,坏了,还没有跟亲家说一声呢,想着,赶忙吩咐大儿子去张家通报消息,告知亲家一声。
很快,张家便来人了。
“怎么样了?李大哥。”
中年男人看着赶来的张家夫妇,抬手表示稳婆刚进去没多久。等了许久,一声啼哭声传到门外,众人听此心里一松,生了生了。
就这样,张学良的曾祖出生了。
只见稳婆抱着一个婴儿走了出来,开口便是一声恭喜,是个儿子且母子平安。众人听此,脸上纷纷露出喜意,围着婴儿便是一阵夸。
唯独张家娘子神色有些奇怪,眉眼带些思索,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看了婴儿一会,众人便散开了。张家夫妇也走回家了,就是在回家的路上,张家娘子有些魂不守舍,差点把自己给绊倒了。
“你这是怎么了?”
张家娘子摇了摇头,表示回家再说。
天色慢慢变暗,但月亮却足够亮。月光透过薄薄的窗户,照射在床前,留下一地在嬉戏的影子。
张家娘子看着月影,才跟丈夫说起了自己心不在焉的原因。
原来,张家夫妇成亲多年却一直没有孩子,但丈夫依旧很疼爱她,她对此有些愧疚,愧疚自己不能为他传宗接代,丈夫家里又没有兄弟,单单一个妹妹,嫁到了李家。
今天看着小姑子又生了一个男孩,她心里不禁生出了一个想法,从李家过继一个男孩过来,至少这孩子身上还留着一半的张家血脉,张家也不至于到了丈夫这一代就断了传承!
他听着自家娘子的想法,沉默了许久,最终还是心动了。
看着丈夫意动的表情,张家娘子又接着表示,如果可以过继的话,她想要小姑子刚刚生出的那个婴儿。
这样他们养着放心,小姑子他们也不用太过伤心,毕竟刚出生,现在还没有培养出感情。
张家夫妇商量了许久,决定等等再把这件事情跟妹妹和妹夫说一下。
在这期间,张家娘子经常跑到李家帮忙照顾孩子和李氏。
看着李氏月子做得差不多了,张家大哥开口了,“妹妹,妹夫,是这样的,你们也知道,大哥和你大嫂一直也没有孩子,你们看可不可以从你们几个儿子中过继一个给大哥,大哥保证一定会好好对这个孩子的!”
此话一出,现场一片寂静。过了许久,李氏才反应过来,表示自己和丈夫要好好考虑一下。
这几天李氏一直很纠结,但出于和大哥的感情,她最终还是同意了过继,在她的劝说下,丈夫也同意了,毕竟李家并不缺儿子,过继了一个,家庭压力也不会那么大。
就这样,张学良的曾祖便过继到了张家,从李姓改为了张姓。
随着张学良曾祖的长大,张家出于种种原因,便迁徙到了山东。清朝道光年间,张家从山东迁到了辽宁省海城县。
清朝末年,战乱频发,张家作为平民百姓,日子并不好过。作为张家子孙的张作霖曾当过兵,参加甲午中日战争,后来因为日子贫穷受不了,便做了盗匪,其势力不断壮大,清政府不得不派人进行招安。
招安后,张作霖便迅速为清政府剿灭了几股土匪势力,没过多久,他便不断升迁,当任东三省巡阅使,号称“东三王”,后来更是成为了三大军阀之一。
就这样,老张家出息了。在战乱时代,成功的跨越了阶级。
1901年6月3日,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出生了。张作霖看到长子的出生,很是兴奋,给他取了乳名,双喜。
后来,3岁的张学良体弱多病,经过算命先生的一番说法,张作霖为了长子的身体健康,便把乳名双喜改为了小六子。
张学良继承父志,1920年从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在奉系军中担任要职。
抗日战争初期,张学良出于爱国的本心,希望国内能停止内战,一同对抗日本鬼子,为了达成这个结果,他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但西安事变后,他便遭到了蒋介石的软禁,直到1990年才恢复人身自由。后于2001年在檀香山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