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杭州,一工地老板收留一名走失10年的聋哑老人,6年后,老人的家人找到他,要把他带回去,谁料,工地老板却将他们拦下:把钱结清了再走! 那是2016年冬天最冷的时候,西北风刮得人脸生疼。工地的项目经理林有威在二楼办公室瞧见了这幕。 他记得这老头在附近转悠大半年了,每次来都看见他在扒拉建筑废料。 有次下大雨,老头缩在工棚屋檐下躲雨,浑身湿得像从河里捞起来的。林有威让食堂师傅端了碗热汤面给他,老头捧着碗的手直哆嗦,汤撒了一半在衣襟上。 后来工人们说,这老汉是个聋哑人,平时在废品站见过他。那些收破烂的欺负他不会说话,经常抢他捡的东西。 有回老张头亲眼看见,废品站的人把老汉推了个跟头,蛇皮袋里的易拉罐撒了一地。林有威听完这话,转身就下楼往废品堆走。 他站到老汉跟前比划,指指工地食堂,又指指洗菜池子。老汉愣了半天才明白意思,眼眶突然红了,脏兮兮的袖子直抹脸。 第二天食堂多了个帮工,洗菜、择菜、擦桌子,手脚比年轻小工还利索。就是耳朵听不见,有人拍肩膀才晓得回头。 按杭州那年建筑小工的行情,林有威给老汉定了每天170块的工钱。财务科的人犯难,说没身份证没法办工资卡。 林有威从自己办公室腾了个铁皮柜,每月往里头塞个信封,记账本上写得明明白白:2016年12月,31天,5270块;2017年1月,28天,4760块...这么些年下来,铁皮柜里攒了十好几个鼓鼓囊囊的信封。 工地上三百多号人都知道食堂有个哑叔。他认得每个人的饭盆,打菜时总给年轻小伙多舀半勺肉。下雨天谁的胶鞋搁外头,准被他收到屋檐底下。 有回塔吊司机感冒发烧,哑叔半夜翻墙出去买退烧药,第二天工棚门口挂着塑料袋,里头装着退热贴和枇杷膏。 2022年,工地要搬去萧山,林有威联系了上城区救助站。按《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站给哑叔拍了照,录了指纹。 谁承想数据库里跳出条比对信息——重庆巫溪县十年前报过人口走失,照片上那人右手也缺两根指头。 三天后从重庆开来的面包车上,下来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看见哑叔就瘫坐在地上哭。 这是他家二姐,说哑叔本名叫陈大柱,十年前跟着包工头去贵州打工,在火车站走散了。家里人把黔东南的山区翻了个遍,还在《重庆晚报》登过寻人启事,哪想到他流落到了杭州。 林有威把铁皮柜里的信封捆成包袱,当着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面清点。十六万三千二百块,正好是六年零三个月的工钱。 陈家人攥着钱要下跪,被林有威一把拽住。他说建筑行当讲信用,该给的钱一分不能少,这都是劳动法里写明白的规矩。 这事后来上了杭州电视台的《和事佬》节目,记者去工地回访时,工棚墙上还留着哑叔用粉笔画的日历,每个日期底下都描着朵小花。 林有威现在承包新工程,工地板房墙上总挂着《劳动法实施条例》,逢人就念叨:干活拿钱天经地义,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障人士。 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登记册显示,2022年全市共救助流浪人员4276人次,其中像陈大柱这样与家人团聚的有139例。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无数个工地食堂的暖汤面,建筑老板锁在铁皮柜里的工资袋,还有老百姓心里那杆不偏不倚的良心秤。 【信息来源】 杭州市民政局《2022年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三十条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
泪目!2024年,浙江宁波,男子的妻子27岁时因意外去世,独自一人带孩子20多年
【222评论】【286点赞】
漂泊他乡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