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两个孙女小名很有意思,一个叫大米,一个叫小米。孙女上幼儿园时,幼儿园老师问她们:“你爷爷是干什么的?”孙女们说:“我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有这么一个老爷子,他成天在地里转悠,两个小孙女管他叫"看天气预报的爷爷"。这俩娃娃起的小名也透着泥土味,大的叫大米,小的叫小米。 孩子们哪知道,她们爷爷天天盯着天气看,可不是为了出门带不带伞,是盘算着天下人的饭碗。 五十年代,那会儿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地里长的稻子就跟小孩闹脾气似的,说蔫就蔫。 一亩地能收两百斤都算烧高香了,哪像现在动不动上千斤。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时候城里人买米要粮票,农村人青黄不接时啃树皮的不在少数。 老爷子年轻时候也是个热血青年,想过当飞行员,也琢磨过当游泳运动员。 可后来看见田里弯腰驼背的老乡,看见饿得浮肿的孩子,他鞋底子一跺就扎进了庄稼地。这一扎就是一辈子,跟稻子比跟自己孩子还亲。 要说这庄稼活儿,门道可深了。早年间农民使的都是老法子,种子撒下去就跟撞大运似的。 闹蝗虫的时候,黑压压一片飞过来,一晚上能把整片地啃成光杆。发大水更糟心,水退了接着闹虫灾,跟商量好了似的欺负人。 老爷子带着学生跑遍了南方的水田,三伏天顶着草帽蹲在地里,衣服上结的盐花都能刮下来。找那株特别的稻子,比大海捞针还难。 有回在海南岛,四十度的高温差点要了他半条命,可算找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稻。这宝贝疙瘩后来成了杂交水稻的"老祖宗"。 搞科研哪有一帆风顺的,刚开始那几年,有人笑话他是"农学院出来的书呆子",说他异想天开。可老爷子认死理,带着团队在田里摸爬滚打十几年。 七三年搞出三系法,八七年弄成两系法,稻子产量跟坐火箭似的往上窜。原先亩产三百斤的地,慢慢涨到五百斤、八百斤,后来直接奔着一千二百斤去了。 这还不算完,老爷子心里装着全世界,把好种子往国外送。非洲兄弟原先种稻子跟绣花似的精细,一亩地收个百来斤。 用上中国杂交稻,好些地方产量翻了三五倍。现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种着中国稻,每年多养活八千万人。 家里俩孙女小时候不懂这些,就知道爷爷爱看天气预报。 等上了中学,课本里读到爷爷的故事,这才知道天天给她们讲稻穗的老头子,原来是让天下人吃饱饭的"当代神农"。现在孩子们吃饭碗里不落一粒米,说是要给爷爷长脸。 如今走在乡间,金灿灿的稻浪一起一伏,老农们说这是老爷子在田里散步呢。城里年轻人减肥不吃饭,老人们看见了总要念叨:"你们是没过过啃树皮的苦日子,要记得饭碗端在谁手里。" 说来也奇,老爷子九十多了还往试验田跑。他说有两个梦没做完:一个是稻子长得比高粱高,穗子比扫把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另一个是让杂交稻铺满全世界。现在他带着年轻人接着干,听说又搞出了海水里种稻的新花样。 信息来源: 袁隆平口述自传《袁隆平口述自传》(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报告》(2021年版)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全球粮食安全数据库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开数据 央视纪录片《稻之道》(2016年播出)
袁隆平的两个孙女小名很有意思,一个叫大米,一个叫小米。孙女上幼儿园时,幼儿园老师
玉尘飞啊
2025-05-04 16:55:46
0
阅读:128
用户16xxx99
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