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花费半辈子编写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史,取名为《国榷》。结果

摄影圣典 2025-05-06 01:38:32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花费半辈子编写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史,取名为《国榷》。结果被一个盗贼给把书稿给偷了,那一年他53岁,然而他没有放弃,趁还有时间努力回忆内容,精编重写,又花了4年才写完新稿。 谈迁53岁那年的冬天,他坐在书案前,昏暗的油灯照着案上的手稿。他低头翻看着自己的《国榷》,那是一部耗费他二十多年心血的巨著,一笔一画,记录着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的历史大事。 (以下开始续写) 这事儿得掰开看。老谈丢了书稿后,街坊都说他得疯,毕竟当年为了查个冷门战役,他揣着硬馍徒步三百里找老兵问细节。现在二十多年攒的四百多万字说没就没,换别人早跳井了。可老头愣是咬着后槽牙,把砚台往桌上一拍:“老子脑子比竹箱结实!” 重写可比头回难多了。当年他查《明实录》,发现里头给皇帝遮羞的屁话太多,硬是跑遍江浙抄了三百多本野史对证。如今手头只剩几摞发霉的笔记,记忆成了唯一底牌。半夜想起某个藩王生辰,能突然从草席上弹起来摸黑记小抄,墨点子甩得满墙都是。邻居听见动静以为闹鬼,第二天见他顶着鸡窝头出来借灯油,才知道这老头魔怔得更狠了。 要说最绝的还是北上那趟。59岁的老头揣着新稿闯北京城,穿着补丁衣裳混进降清的明朝旧臣家。有回为了核实崇祯上吊细节,蹲在紫禁城护城河边比划老槐树粗细,被巡逻的清兵当探子追了三条街。那些前朝遗老看他跟叫花子似的,开口却能把天启年的奏折背得一字不差,惊得连隔夜茶都端出来待客。 但仔细琢磨,这事儿透着股悲凉。谈迁号称“江左遗民”,新书署名都要加这标签,可明朝亡了连他写史都得偷偷摸摸。清朝压根不认他的《国榷》,直到三百年后才被当宝贝印出来。当年那些被他蹭过饭的旧臣,喝着酒听他讲崇祯多勤政,转头就帮新主子修《明史》抹黑前朝,老谈的较真倒成了笑话。

0 阅读:651

评论列表

用户12xxx85

用户12xxx85

3
2025-05-06 11:29

国榷有不少错误之处,但也很不容易了,这本书主要是在被满清歪曲的正史之外提供了一手史料,让探求明朝真实历史多了一道门扇

辰逸飞

辰逸飞

1
2025-05-06 11:26

清初明史案

用户17xxx26

用户17xxx26

1
2025-05-06 12:47

还好那个时候还不是乾隆在位。但谈迁的命可比陈寅恪好太多了。陈只写了一部柳如是。

qunzhongyi

qunzhongyi

2025-05-06 13:04

明史是在鞑清大兴文字狱时期编的,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翻我书”都要满门抄斩,明史的可信度能有多高?

摄影圣典

摄影圣典

读懂摄影,老照片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