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巴方中立调查,苏杰生访俄无果后,印度的大国梦能清醒一些吗

国际新鲜事短波 2025-05-06 12:00:52

2025年4月22日的克什米尔枪声响起时,莫迪政府的反应快得令人心惊,两小时内便将事件定性为“巴基斯坦恐怖渗透”,外交部、国防部、内政部的声明像军事演习般精准同步。

随之而来的便是断交,断水,小规模冲突和战争,印度是铁了心要拿这个事件作为导火线,发起一场吞并巴基斯坦的战争了。 巴方自然不愿意接受这种凭空而来的污蔑,要求成立由中、俄、沙特等国参与的联合调查组,并邀请国际媒体监督。 然而,印度的回应极其强硬,据《印度时报》报道,莫迪政府直接拒绝了巴方提议的中立调查,称其为一种欺骗手段。印外交部直斥巴方“转移视线的骗局”,国防部长辛格更扬言“用子弹回应谎言”。

这下大家都清楚了,印度无非是想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一套嘛,简直是演都不想演了。 其实印度不是第一次玩这种“剧本式操作”了,2020年的中印边境摩擦,同样的迅速指控、同样的拒绝调查,甚至连煽动民族主义的标题都如出一辙。 但这一次,国际社会的沉默中多了一丝玩味:当印度怒斥巴基斯坦“转移视线”时,莫斯科却对着新德里扇出了一记更响亮的耳光。 5月3日,印度外长出访了俄罗斯,企图在外交上寻找对印度发兵的声援支持,但俄罗斯并没有顺着印度的意。 俄罗斯外长义正言辞地回应了苏杰生,俄罗斯不支持印巴战争,印巴要通过外交努力解决分歧,按照1932年《西姆拉协议》和1999年《拉合尔宣言》中的规定,通过双边政治还有外交手段来解决分歧。 印度对国际调查的抗拒,本质上是一场“皇帝的新衣”式表演。 莫迪政府当然清楚,若真让中俄参与的调查组踏入克什米尔,所谓的“恐怖分子越境证据”恐怕会像2019年印巴空战中的“F-16残骸”一样沦为笑谈。 但比证据更脆弱的是政治叙事,如今的印度民族主义早已陷入“受害者成瘾症”,需要不断制造外部威胁来掩盖内部矛盾。 其实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就曾撰文警告,当印度教民族主义与选举政治深度捆绑,外交决策将不再服务于国家利益,而是沦为党派斗争的兴奋剂。

如今克什米尔的硝烟,不过是莫迪为明年大选预热的政治烟花。 但烟花易冷。 5月3日苏杰生飞往莫斯科时,或许还带着2022年“俄罗斯原油拯救印度经济”的自信,却没想到遭遇俄外长拉夫罗夫的“外交冷冻术”。 这记耳光背后,藏着大国博弈的残酷逻辑,三年前印度还能靠倒卖俄油赚取地缘红利,是因为美俄对抗需要一块“缓冲垫”;如今随着中美在亚太形成“恐怖平衡”,俄罗斯的战略重心已全面转向与中国构建“抗美供应链”。

印度对自己的定位总是错判,总觉得自己也是能在世界格局中说得上话的“大国”,有时候也实在不清楚为啥他们总是可以这么迷之自信。 印度总以为自己是棋手,但说句实在话,在中俄看来,它不过是美国棋盘上的一枚过河卒而已,连上台登场表演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认知错位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交锋中达到高潮。 印度提出的涉巴决议惨遭搁置,中美俄罕见地表现出“战略性沉默”,而法国代表私下调侃:“新德里总抱怨安理会不改革,但当他们自己坐到五常席位边缘时,连最基本的合纵连横都不会。” 这暴露出印度外交最致命的缺陷:把投机当智慧,将强硬作筹码,却从未真正理解国际规则的本质是利益与实力的函数。 更值得警惕的是,莫迪政府正在将国家拖入“价值观死循环”。

他们批评西方在巴以问题上双标,自己却在克什米尔复制同样的镇压逻辑;他们高呼“全球南方团结”,却对非洲国家提出的克什米尔人道危机调查装聋作哑。 这种矛盾就好似19世纪的大英帝国,越是炫耀“文明使命”,越暴露殖民掠夺的底色。 当印度社交媒体疯传“我们的军队足以碾压巴基斯坦”时,似乎没人注意到,其军费开支的35%正在用于偿还过往十年的天价武器贷款。

虽然有部分“捧印者”经常吹嘘说:印度拥有着14亿的人口,未来或许赶超中国,印度的选择将决定亚洲未来二十年的地缘格局。 但在我看来,印度想在亚洲格局上具备影响力,其水平还差得有点远,原因是这个国家正被三大幻象蒙蔽: 1.军事冒险幻象:以为边境冲突能转移国内矛盾,却不知2017年洞朗事件后,中国在藏南地区的基建速度提升了300%; 2.战略自主幻象:幻想在美俄中之间左右逢源,却未察觉美国提供的“防务外包”本质是让印度承担遏制中国的战略成本; 3.文明优越幻象:沉迷于“印度世纪”的宏大叙事,却对教育、种姓、女性权益等真正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顽疾视而不见。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62年的印度也曾坚信“前进政策”能震慑中国,结果在喜马拉雅山麓摔碎了尼赫鲁的大国梦;63年后的今天,当莫迪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复刻强硬剧本时,东方的巨龙已悄然完成核动力航母与月球基地的并轨。

或许印度真的在进步,但在我看来他的速度远远不及中国。 或许印度真正需要的不只是外交策略的调整,而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认知革命:在21世纪,尊严从来不是靠子弹和谎言赢得,而是用开放的眼界与刮骨疗毒的勇气铸就。 此刻的克什米尔山谷依然枪声零星,但世界早已不再驻足围观。 当印度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刷着“我们不怕战争”的标签时,孟买的港口正堆积着因红海危机滞销的纺织品,班加罗尔的程序员则彻夜修改简历应对美国AI公司的裁员潮。 这种撕裂感揭示了一个比边境冲突更残酷的真相:没有坚实内功支撑的民族主义,终将成为时代的泡沫,膨胀时光彩夺目,破裂时悄无声息。

0 阅读:198
国际新鲜事短波

国际新鲜事短波

短波传递国际新鲜事,简洁明了,让您快速获取全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