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学术界卷的飞起,但工业界的技术仍然十分落后?这问题其实得反过来想 —— 国内工业界卷得连欧美日韩都头皮发麻,反而是学术界还在 “自娱自乐”。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先看工业界,那真是拼了命在卷,就说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直接干到全球第一,蜂巢能源连钴都不用就能造电池,直接把欧美同行逼得直冒冷汗。 再看大飞机,C919 订单都上千架了,C929 直接签约全球首家用户,连航空巨头都坐不住了。还有海上风电制氢、盐穴压缩空气储能这些黑科技,中国企业说干就干,直接把世界纪录踩在脚下。 这种卷是真刀真枪的市场竞争,企业不创新就活不下去,所以必须卯足劲往前冲。 更何况还有政策也在背后使劲推,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又是减税又是保供,直接给企业撑腰。 产业链更是全乎,从原材料到成品,从研发到生产,国内啥都能搞。就说光伏产业,从多晶硅到电池板,中国企业包揽了全球 80% 的产能,连日本专家都承认,中国在脱碳技术上的论文数量把欧美甩出好几条街。这种全产业链的优势,让中国工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再看学术界,画风就完全不一样了。表面上论文数量蹭蹭涨,脱碳技术领域中国论文占了 9 成,但质量咋样呢?被引用次数和影响力还是美国说了算。 为啥?评价体系出了问题,现在评职称、拿项目全看论文数量,不看实际价值。有些教授一年能发几十篇论文,但大多是低水平重复,甚至抄袭造假。比如武汉理工大学的校长抄袭事件,西安交大的李连生学术诈骗,这种事屡见不鲜。 更离谱的是,有些学阀把持着资源,年轻人想出头就得 “站队”,根本没法安心做研究。 而且学术界还特别 “虚”,很多研究都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根本不考虑能不能落地。比如钠离子电池论文数量是美国的 5 倍,但真正能产业化的有几个? 反观企业,宁德时代直接把电池寿命做到 200 万公里,成本还比传统电池低。这种 “产学研” 脱节,让学术界成了空中楼阁。 还有个关键问题 —— 学术界太 “稳” 了,工业界天天面临市场竞争,不创新就得死,所以必须冒险突破。 但学术界呢?申请个项目得层层审批,经费使用卡得死死的,探索性研究根本没人敢支持。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纳什的博弈论,要是放在现在的学术环境里,可能连立项都难。 总结一下,工业界的卷是被逼出来的,市场竞争、政策支持、产业链优势,这三板斧让中国工业在全球横着走。而学术界的卷是 “内卷”,评价体系扭曲、学阀垄断、脱离实际,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在无意义的 “论文竞赛” 上。 说白了,工业界是 “真刀真枪打硬仗”,学术界是 “关起门来玩过家家”。 要改变这种局面,得从根子上改革学术评价体系,让学者真正把心思花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盯着论文数量和职称头衔。
为什么国内学术界卷的飞起,但工业界的技术仍然十分落后?这问题其实得反过来想——
遥遥谈趣
2025-05-08 13:52:39
0
阅读:0